由2009年试题特点看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2009-02-08冯慧敏张传东
冯慧敏 张传东
品读2009年全国18份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
品读2009年全国18份高考语文试卷,总体感觉是:稳中有变,坚持能力立意;变中求新,引领素质教育。按照考纲之要求,试卷结构、考点分布、内容难易,基本都在考生备考的视野和意料之中,达到了“强化基础、强调实用、突出整体、促进发展”的命题目标,也出现了许多值得称道的命题。概括起来,其特点主要有:
其一,依据考纲命题,柔性过渡,立足于稳。2009年全国共有10个省份实施“新课改”后的高考,为了新课标模式高考的有序推进,这些省有关部门确定了“相对稳定、自然过渡、有所创新”的原则,坚持对传统课程向“课改”课程转变实行柔性过渡,立足于稳。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思想、试卷结构、考点安排、能力层级方面都保持了相对稳定。
命题思想的稳定主要体现在:坚持两个“有利”,即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导向。坚持三个“统一”,即在学科特点上,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素养上,实现语文知识、能力测查,与健康人格、思想品质测查的统一;在题目设置上,实现稳定性与开拓性的统一。坚持四个“原则”,即把“以考纲为纲,以课标为据,以思想命题,以能力立意”作为命题的原则。
试卷结构的稳定主要体现在试卷长度、主客观题分布、题目数量、题型设置、赋分权重等方面。
考点安排上重点考查了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虽然有些试卷围绕现行考纲规定的能力层级分别设置了不同难易度的题目,在每个层级的赋分上也略有调整,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稳定。譬如全国卷Ⅰ的总体结构、题型分布情况和2008年比照,基本一致。客观性试题10道,主观性试题11道,尤其是前面的四道基础题,和2008年的考查角度都一样:字音、成语、病句、连贯。阅读题《彩色的翅膀》在选题上仍延续20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2008年《阳关古道苍凉美》两篇文章的西北主题,文中提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实也早在2006年全国卷Ⅱ《绵绵土》中出现过。全国卷Ⅱ阅读文本是《岳桦》,从题目及文本内容来看,都与20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中出现的“胡杨林”相似,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置换成了东北的长白山,但从两种树木中传递出的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热情歌唱似乎又是相同的。在题目设置上,也与前两年的高度相似。山东卷阅读题选文《记住回家的路》与2007年的《灯火的温情》颇为神似。
面对新课标、新课改全面展开的大形势,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有利于新课改的平稳过渡,也有利于人们对新高考的思考与转轨,为教与学、考与学提供了相对平和稳定的大环境。
其二,体现课改理念,稳中有变,变中求新。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的命题落实课改精神,依据考纲命题,不局限于四平八稳,而在于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考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纵观全国18份高考试卷,在阅读方面,“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更具丰厚的人文意蕴。今年不少省市的高考试卷在保持往年特色的基础上,更明显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尤其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开放性。譬如湖北卷现代文阅读选文是文情并茂的散文《书房的窗子》,志趣高雅,词采富丽,诗情画意的描绘中散发着书香气息,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第16~19题分别从文章的结构、语言、诗意、意境之美入手,引导考生作审美思考。四川卷语言表达题选择反映抗震救灾的照片,让考生表达颂扬之情,意在推进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融入时代,使考生语言修养与思想修养有机结合起来;诗歌鉴赏选择爱国诗人陆游“热爱祖国山河,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意在体现“以诗养心、以诗育人”的语文审美教育思想。这些命题的设计,有利于语文教育帮助考生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是更加彰显时代生活气息。譬如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4题就“生命和自然”写一段关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感言,既考查了考生对重大时事的关切,又能引导考生理解生命和自然的内涵。福建卷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新设材料评说题,所选材料为2009年4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清明节祭祀方式变化的报道,这样的题目设置既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又使考生潜移默化受到“科学、文明”的教育;古代诗歌鉴赏,选择了宋代闽籍诗人严羽的一首诗歌,让考生感受家乡名士的风采,激发考生的自豪感。湖北卷中有关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五四”青年节国家大剧院朗诵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诗歌征文集等语言素材也都鲜活灵动,闪耀着时代生活的光彩;科技文阅读部分选用涉及新兴的前沿科学的科技文本《数字海洋》,在海洋开发和保护受到全球关注的今天,这种选材本身就显示了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体现了考题所蕴含的开阔视野和文化胸襟。上海卷现代文阅读选用了历史学家雷海宗的议论文《专家与通人》,该文要求培养“通人”的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既贴近“二期”课改提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符合近年来大学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主张。
三是更加突出创新思维能力。今年语文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譬如福建卷现代文阅读“选考”部分第14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既立足文本,又鼓励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引导考生思考文本的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四川卷科技文阅读《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一文的第7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信息作出新的推断(人类要不断研究新的抗生素来抑制耐抗生素细菌的增长),这就是由已知通向未知,让考生有所发现,从知识的联系中去掌握知识。
四是命题角度更加新巧。今年有些试卷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不变,但测试能力的角度则变幻无穷。譬如福建卷第一题语音的考查就变换了模式,每一组三对词语,依次为二、三、四音节,整齐新颖;第20题以课文中人物自己的话说“幸福”,考点是语言运用中的仿写,试题设计却超越了常规的仿写题,角度相当巧妙;第22题关于两个备选书名的选择及其理由说明,答题情境的创造可谓颇具匠心。这应该说是今年命题中较为典型的“变中求新”。
五是引导语文教学理性回归教材。目前,语文教学淡化教材甚至抛开教材搞题海战术的做法,弄得学生疲于奔命。针对这一弊端,许多省市的高考命题加重了取材于课本的分量,在课文中选擇名篇名句默写,将课本中的文本与试题选段结合考查。譬如上海卷阅读部分的试题强调了课外文本与课堂教学的联系,第12题要求将《春声和春深》与新教材第四册《故都的秋》进行比较,评析两文在南北景象描写中的不同用意,引导对教材和课堂教学的重视。四川卷词语运用辨析(《漫话清高》)、句子仿写(《荷塘月色》)都取材于课本。湖北卷基础知识题、文言文试题中的不少词语都直接来自课文;现代文阅读选文《书房的窗子》来自高中《语文读本》;第21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于有关王羲之书法,与高中教材的联系也很紧密:教材中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综合性学习中也有介绍王羲之书法的短文。江苏卷无论是基础题、语言运用题,还是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题,尽管考的是课外的,但答案都出自教材。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引导中学教学依纲务本,理性回归,这有利于平时的语文教学。
品读2009年全国18份高考语文试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考试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据此,笔者对明年高考语文命题趋势作出如下预测。
其一,依纲务本,注重双基,理性回归。高考首先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高考命题必然是依据大纲来进行,坚持“注重基础考查,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原则。因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最重要的。从今年众多试题的基本形式和内容上来看,都是把“双基”作为重点来考查的,且加重了取材于课本的分量。《语文读本》是与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必修本”,但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大都被闲置,被训练资料所替代。今年不少省市从《语文读本》中选材命题,其用意显然在于引导教学远离题海、回归教材。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抓好高考这个“反三”,就必须搞好教材这个“举一”。这样做可以减少无效劳动,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饶有兴趣地、生动活泼地去学好语文。
其二,关注现实生活,引导正确人生观。高考是为高一级的学校选拔人才,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在学习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就是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事实证明,只有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用心去感悟生活的哲理、用正确理论指导人生的人,才能有创新的精神,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明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材料应该会更多的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以乐观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其三,優化结构功能,兼顾全局。笔者预测,明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整体感将更强,试卷结构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试卷的命制将充分考虑不同版本教材,更加体现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题与题之间更加协调配合,使每道小题,都能从不同侧面突出语文学科的某一主干知识、核心能力、优秀文化与价值观等。仔细分析和整合各个小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能力点、价值导向等,可以形成一个有机配合的考查网络,这一网络尽可能覆盖语文素养的主要方面,从而体现题目与题目间的整体考查功能。二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互相补充,在选材上更注重广泛性。①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现实人生;②结合教材命题,注重显隐结合;③选择阅读材料,力求文质皆美;④选择图片材料,形象直观;⑤注重人文、地理、科技、自然等多方面多角度材料的相互配合;⑥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同时,还将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在内容上的呼应,使多种材料在内容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是命题方式在变化中实现整合,试卷题干表述会更加简洁明了,答案示例会更加规范、科学,注重体现考生的答题角度。由于《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不可能在一套试卷上都体现出来,试题在保证平稳的基础上,在考查的类型上应该是统筹兼顾。譬如今年的语用题考查了简明连贯得体、概括内容和扩写,明年则可能考查简明连贯得体、图文转换和仿写。今年的诗歌鉴赏题考查了关键词的赏析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明年则可能考查思想内容的概括和作者情感的评价。
其四,发展特长,鼓励个性表达。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各有特色(当然也有一些命题引起争议),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清晰脚步,那就是离学生、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近。可以预测的是,明年的作文命题将进一步体现课改精神,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凸显人文内涵和文化意味,尤其关注学生自己熟悉的真实的成长生活,更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未来高考作文命题将会逐步朝这个方向前行。
〔作者均系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教师。冯慧敏,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