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小组合作实现有效学习
2009-02-07戴建琴
戴建琴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英语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助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也能保证让每位学生都有用英语参与交流的机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开展 合理评价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合作学习作为英语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助能力,也弥补了传统课堂学生参与交际机会较少的不足,保证让每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用英语参与交流的机会。许多英语教师都会主动地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但在听课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现象。
观察一: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分工不明确,有的组人人抢着说话,因此没人会倾听,有的组会出现没人说话、冷场的现象。
观察二:少数组会出现一言堂,其他的组员成了“观众”,个别学生则离开自己小组,变成了他们自由活动的时间。
观察三:教师没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活动,草草收场,合作只成为课堂的点缀。
观察四:合作学习后没有进行有效的小结与评价,不了了之,学生没有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与成功,很快学生会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
这些无序、低效的合作学习背离了合作学习的初衷。英语教师要正确认识合作学习,要有效、高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成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学习方式。
一、任务引领人人参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性较短,在对事物的关注中往往较随性,注意力容易转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正在逐步发展。因此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活动一定要有组织、有计划,保证人人会关心并积极参与活动。
(一)小组成员角色分工。每个小组可以定几个常规的活动角色(组长、记录员、噪音控制员等)来让学生有事情做(新课程标准,2001)。如组长负责每个人活动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保证人人参与,也会避免出现抢发言和没人发言的现象。记录员可以记录小组每位成员的参与情况、参与的内容、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等。小组活动时往往由于情绪高涨而出现吵闹的现象,而噪音控制员这个角色关注小组成员的纪律和声音,随时提醒小组成员保持良好的秩序,做一名文明的听众。噪音控制员这个角色安排时可以考虑一些平时好动的学生去承担,在过程中这个角色会首先提醒他们自己学会自我克制,在无意识中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力。小组成员角色的分工能有效地提高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保证积极参与。
(二)活动任务明确。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有活动时各自应完成的任务。如小学英语会话往往适合Pairwork,但三人或以上的小组活动有二人组欠缺的优势,从语言的获得层面来说,在多人的头脑风暴式交流中,学生容易吸收到更新、更多的内容;从听觉层面来说,由于学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听力,使他们能更自信地走出课堂去交流。虽然有时内容只是两两对话,但同样也能三人以上参与。如三人组时可以安排一个循环活动,如A与B,B与C,C与A。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动交谈者和应答者,当两两对话时,给第三个人提出听的要求,参与的角色不同,学生也会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当四人组时,也可以A与B, C与D,然后再A与C,B与D的交互形式。如学习“What do you like?”后,先同桌间相互了解,然后再用 “What does he /she ?”的对话各自与另一对成员交换信息,最终达到小组内信息互通的效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都是主角,他们都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因此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完成任务。
二、加强引导,提高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在“量”的基础上,必须要有“质”的突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得到收获,在思维中语言得到发展,体现语言学习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思维性。
(一)合作学习应以“个体”为基础。教师如只是为了营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专门提问一些简单的、记忆性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根本没有真正的展开(郅庭瑾,2001)。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有思维的讨论,在讨论前必须给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个体的独立思考会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讨论,收效是最大的。如在教学译林版牛津英语6B Unit3 Asking the way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根据课文对话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和讨论环节。对话中的人物是第一二人称,而此时学生要跳出对话,以第三人称形式设计问题,那就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和概括。而在第一个班教学时由于考虑不周,直接让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发现一些孩子一时不知所措,很着急,而一些问题都照搬课文,闹出笑话。如“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离开了课文根本无法回答。因此在第二班教学时,笔者吸取教训,在小组讨论前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对话内容,让他们有自己独立思维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让他们都打“有备之战”。在活动观察中,很明显地看到学生们都很自信、都有话说、讨论的问题都很有条理。很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讨论,如“How can Mr Smith get to the History Museum?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from the History Museum to the post office?......”在合作中同学们实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以教师引领为动力。在合作学习初,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对话训练,并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合作学习。随着学生的深入,当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或思维时,有时会出现学生思维受阻或交流表面化现象。这时候需要教师的及时引领。如:6B Unit 4 PartD Look,talk and write部分中有两张Su Hai和Su Yang的体育情况表,让同学根据两张表的情况对话。以往的经验表明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显然会被课文中的例子所束缚,都会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句子进行对话,只是一种机械的模式化操练,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此时需要教师加以点拨“Whichschool is Su Hai studying? Is Su Yang at the same school? How far can Su Hai jump?What class are they in?”很快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思维活跃,他们会在合作中畅说欲言,通过头脑风暴式的合作学习,唤醒学生们的记忆,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使用频率。
三、合理评价有效合作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持续地开展下去,教师必须要让学生保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合理、有效地评价则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
(一)在竞争中评价。比赛是小学生所喜欢的项目。因此在小组合作时,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来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可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或不同阶段,采取“同组互质”和“同组同质”两种分组形式。“同组互质”就是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小组。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在活动中全班进行组间的竞争。如在教学3B Unit5 Plus and minus的内容,安排一个“A good teacher”的小组活动,规定每组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做“教师”的经历,而其他学生则积极发言,并最后评出哪组最快时间内最好地完成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小组的成员都会紧张地参与,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也会主动去听去练去记新学的内容,一些较好的学生也会主动地去提醒帮助差的学生。在竞赛中达到了全班学生均衡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同组同质”就是将班级成员按水平进行分层,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一组,较困难的学生一组。能力强的组可以放手让他们大胆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比较、互相竞争,能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地提高。而对于能力弱的组来说,让他们在教师的示范下开展合作学习。由于他们水平相当,组内的竞赛能很好地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合作评价。在活动中合作评价更能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参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感。合作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Ellen,2003)。“自我评价”就是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当学生学会反思他们的个人成就时,他们就学会了在他们的能力和限度内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从积极参与、学习习惯、小组活动态度、活动效果、是否需要帮助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将他们的反思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归档,可以让他们反思整个学期的进步,从中受益。在小组学习中,“同伴评价”也是特别有用的,只要学生认可这次活动,那他会比较在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在活动中会有意地加倍努力,以取得好成绩;同时在对同伴的评价中他们会以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并会跟自己进行比较,比较与评价的过程也是一种很好地自我反思过程,会引导学生对自我行为不断地进行修正。在活动观察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判断,哪组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新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郅庭瑾,2001,《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Ellen Weber,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2003,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