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欧看中国,情绪化与务实并存

2009-02-06

环球时报 2009-02-06
关键词:东欧捷克波兰

●本报驻捷克、德国特约记者 韩葵 青木 ●本报驻瑞典特派记者 雷达 ●本报记者 杜天琦

它就像那垫脚布,不论汉斯(德国)还是伊万(俄罗斯),出门都要踩一脚——这是一句流传于欧洲,形容东欧国家波兰的名言。它恰恰反映出了东欧各国的困境,那就是在地缘政治上处于诸强之间,经常成为矛盾冲突的“前沿阵地”。1个月前,俄乌“斗气”,西欧没事,东欧冻了个半死。如今,东欧货币汇价全线急泻,把欧洲股市拖累得比美国还惨。而美国还在不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又成了一个潜在的危机。从政治、经济的复杂性来讲,没有哪个地方能超过东欧。而复杂的东欧对于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来说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去年,东欧一些国家抵制北京奥运会、支持达赖的举动最为突出。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前不久,捷克方面明确说,将在5月份召开的中欧峰会上讨论西藏、民主等敏感问题。在中欧关系开始回暖的关键时刻,东欧国家究竟将扮演何种角色呢?

个别东欧国家可能在涉藏问题上挑战中国

1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布鲁塞尔会见欧盟轮值国主席、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时说,捷克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今年是中捷建交60周年,中方愿以此为契机,与捷方一道,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新台阶。捷克与中国60年的关系,带有鲜明的东欧特色。提到捷克,人们可能会想起中国纪录片中经常出现的“圆头圆脑”的公共汽车。这种被称为“土豆”的斯柯达牌公共汽车就是当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卖给中国的,在中国一跑就是几十年,直到1984年才退休。由于同处社会主义阵营,中捷关系曾经十分友好。

在东欧剧变后,中国与东欧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捷克当时已经将“共产党”列为非法政党,整个国家陷入了完全的意识形态化,一些很有国际影响的政治人物也在鼓吹反对共产党,所以当时其与中国的关系经常情绪化。随着东欧不断地融入欧洲,以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东欧国家看到了中国逐渐崛起的经济实力。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也慢慢变成一种务实的态度,即希望与中国合作,发展自己的经济。自加入欧盟后,东欧的态度又有了很大转变。虽然捷克、波兰还是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但是它们代表的绝不是主流。

去年,捷克、波兰与中国的关系一度恶化。捷克现任外长施瓦岑贝格曾经煽动“不要到北京奥运当演员”,总统克劳斯温和地表示正值髋关节手术,不便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而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前脚说不参加开幕式,但是要陪儿子到北京看比赛,后脚就在记者招待会上佩戴“藏独”徽章。9月24日,捷克议会中有人向到访的中国人大代表展示“藏独”旗帜,11月29日至12月2日,达赖受捷克前总统哈韦尔的邀请,第七次访问捷克,还与总理托波拉内克及前总统哈韦尔进行私人会晤。波兰也没落后,达赖在波兰的8天里,见到了波兰总统、前总统和参议院议长,还在波兰国会发表讲话。分析人士指出,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不排除个别东欧国家于今年在涉藏问题上挑战中国,这有可能对中欧关系,中国与东欧的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东欧人对统一的理解并不深刻

捷克、波兰与中国远隔万里,何以对中国内政如此“热心”呢?通过捷克,人们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2007年6月5日,布拉格总统府门前,捷克有关政要一字排开,等待美国总统布什的到来,队首的副总理翁德拉有些左顾右盼,他旁边的一个人旁若无人地用手挡住风,点燃烟斗……这位就是世代贵族的外交部长施瓦岑贝格。他祖上曾是奥地利帝国对抗拿破仑的军事指挥官,捷克南部的世界文化遗产小镇克鲁慕洛夫曾是他的家产。生于1937年的施瓦岑贝格,在1948年他11岁的时候,随家庭被迫离开捷克,回归故里已经是41年以后的1989年,同年,他获得欧洲议会的人权奖章。1984年到1991年期间,施瓦岑贝格担任国际赫尔辛基人权委员会会长,1990年起,进入当时的哈韦尔总统顾问委员会,2004年12月起,进入捷克议会,并随后入主外交国防和安全委员会,2007年1月9日开始,担任捷克外交部长。施瓦岑贝格的经历恰恰代表了一批靠人权问题起家的东欧政治家,这在东欧是一种特有的政治现象。

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捷克汉学家乌金女士说:“一些大国和中国政府有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利益,政府会考虑,捷克从1989年开始,与中国过去的经济往来被割断了,新的民间企业家与中国的经济往来正在建立,政府不会考虑那么多综合利益。”她说:“我知道中国的西藏问题很复杂,但是捷克民众(包括高层)其实并不了解中国和西藏,只是对弱小民族和人权问题很关心,而且,既然是民族问题,捷克人认为当然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她认为,绝大多数捷克民众并不太在意政要在公开场合表达他的立场,毕竟西藏问题不是和本国政策息息相关的事情,没多少人会想那么多。她还说,其实捷克也存在没有解决好的民族问题。

学习汉语多年,曾经多次亲身到过西藏以及印度、尼泊尔的捷克导游克拉克小姐,在旅藏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应该考虑到,我们生活在民主国家,而西藏1959年之前还是农奴制,如今,藏人(普通藏民)和现在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拥有同样多的自由。这些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获得过。我相信,整个西方指责中国对西藏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而我们是民主主义……我并不想证明中国的政策是正当的,只是想解释,我们没有权利去训教,同时还认为我们更好。”

在捷克生活十多年的华侨徐先生认为普通捷克百姓关注西藏问题,支持中国政府或者同情达赖,可能还有更多的历史因素。在大历史范畴,欧洲“分治”是常态,“统一”为罕见,所谓持续了几个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事实上是名义上的松散帝国,各个王国、公国、教区还是各自为政。而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统一为主流,割据为异态。所以,捷克人从历史观念上,并没有像中国人那样,把统一看得那么重要。统一和民族自决的民主制度孰重孰轻,很多人倾向于后者,对于自由表达,更没有什么禁忌。同时,捷克是一个小民族,一直在争取在强大民族压迫下的民族独立,还有过数次驱逐异族的历史,最近的当属“苏台德”问题。他们比较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地同情其他的相对少数民族,当然,也有民众能够站在对方多民族统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表示“我们理解中国西藏问题和捷克与斯洛伐克问题是完全不同的”。

东欧各国对华态度很复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东欧问题专家王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东欧各国的对华态度不尽相同,总体看可以分成“三大态度”:敏感型、务实型和友好型。捷克、波兰由于曾经被苏联入侵,对那段历史的阴影一直存在。所以它们对人权、主权等问题都非常看重。而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导致它们对中国的态度也相对强硬。但与东欧剧变时期相比,这种敌对的态度已经好多了。另外就是务实派,也就是说希望在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这样的国家包括匈牙利、斯洛伐克。它们很看重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分一块蛋糕。还有一种就是对华友好派,比如罗马尼亚。

王莉说,捷克、波兰对中国的态度除了历史原因,还受到经济、西欧国家、美国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国与东欧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东欧发现对华的贸易逆差高达90%,这让东欧感到非常头痛,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欧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另外,加入欧盟后,东欧国家逐渐纳入到欧盟的框架中来,它们希望利用欧盟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影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国。事实上,波兰、捷克这样的东欧国家之所以对中国不友好,就是想表明它们亲西方特别是亲美国的立场。

瑞典国防问题研究所东欧与俄罗斯问题专家莱永海姆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东欧少数国家与中国为难,一方面是因为利益关系并不紧密,另一方面是因为波兰、捷克等前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上少有的,仍把价值观冲突与否作为自己外交标尺的国家,它们自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受害者”,所以对于仍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便自然产生出一种抵制情绪。

个别国家难以影响欧洲态度

对于东欧个别国家的对华态度是否会影响欧洲,德国东亚-太平洋研究所主任、中欧问题专家哈恩斯教授认为,为了与西欧强国“平起平坐”,波兰和捷克等东欧国家近年来扮演着欧盟“叛逆者”的角色,甚至有媒体称两国是美国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一时间,波兰似乎成为美国全力扶植的对象,作为“新欧洲”的代表取代以法德两国为首的“老欧洲”。而捷克在欧盟宪法上也“我行我素”,不与其他国家合作。捷克总统克劳斯就称,里斯本条约已经接近独裁,与民主背道而驰。哈恩斯教授称,在捷克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后,欧洲曾有人担心本已脆弱的中欧关系会更难。实践证明,主席国并不能代表所有欧盟国家,另外,许多欧盟国家在人权方面也不主张强硬,原来许多在人权上经常责难中国的荷兰和北欧国家现在在对华方面也有好转。与西欧国家相比,东欧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对中国的了解更少。东欧国家应主动与中国接触,了解中国政府对内对外政策。此外,欧盟应该用共同的声音说话,有统一的外交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发展对华关系。

王莉说,在中欧关系的问题上,东欧国家的发言权总体上有上升趋势。但主要发言权还是掌握在法德等西欧大国的手里。温总理的这次出访,对中国与东欧的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温总理特别提到,捷克是新中国建立后,与中国建交较早的几个国家之一。这说明了中国对东欧的积极态度。在东欧问题上,我们国家的态度是不卑不亢的,非常坦然。这也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所应有的大度。我们对东欧国家一向非常友好,双方的关系还是主要看捷克等国对中国的态度。▲

猜你喜欢

东欧捷克波兰
波兰睡眠研究会
捷克驱逐两名俄外交官
网络时代
东欧当代文献剧的样本
捷克CZ公司CZ 806 Bren 2突击步枪
波兰疑案
收放自如
捷克确定选举日期
东欧球星签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