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六种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
2009-02-05杨涛
杨 涛
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所谓“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有好坏之分,养成好习惯会终生受益。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叶老的话说明习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及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六种良好的写作习惯,谈谈自己的体会:
1.勤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应要求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思考周围的生活。学校的课堂内外,上学放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家中生活自理的体验,特别是农村学生在山间溪流的嬉戏、对鸟语花香的观赏、放羊喂鸡的乐趣、田间地头的劳作,都是写作的素材。由于事事出在自家,出在自身,学生熟悉了解,感受深切。可要求学生把所见所闻记下来,并要勤于动笔,随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可长可短,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就会养成勤观察、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2.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途径,古往今来,大凡在写作上有成就的人,都非常重视写日记。教师可要求学生把一天中的“闪光点”(即一天中感受最深的事)写下来,定期检查学生的日记,督促他们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又会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3.课外阅读的习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进行课外阅读、多读书是写好作文的传统经验,博览群书是对写作的最好积累,能让学生的作文得法于课内、补益于课外。除了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外,还可要求学生最少每天读一篇课外文章,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学习别人独特的写法,剪贴全文或插图,相互传阅欣赏。每学期举行一次手抄报、读书笔记评展活动,这样既能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4.写前打腹稿、列提纲的习惯。
写前打腹稿、列提纲,就像盖楼房要画图一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介绍写作经验时说:“尽管要我只写两三千字,也需先写个提纲,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第二段说什么……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笔者总要求学生写作文前,先认真思考、打好腹稿,力求做到中心明确、详略得当、构思新颖、选材典型,然后列出写作提纲,依纲写作。时间长了,学生打腹稿、列提纲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5.下笔行文、一气呵成的习惯。
在打好腹稿、列好提纲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求学生抓紧时间,把“胸中的成竹”,移到纸面上,及时下笔,让奔腾的思路尽情倾泻,一气呵成,把文章铺陈出来,用鲁迅的话就是“凝神结思、一挥而就”。鲁迅先生不赞成“十步九回头”的写作习惯,因为那样的文章往往会缺乏一贯到底的气势。每次要求作文都要求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养成下笔行文、一气呵成的习惯。
6.写后修改的习惯。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就越精美,一些著名的作家都十分看重文章的修改功夫。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就是经过反复推敲而来。鲁迅先生将文章的修改看得更重要,他写《一件小事》这篇文章时,全文才1000余字,他竟然改了15次。名人尚且如此,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更应该重视文章的修改。笔者要求学生写完作文后,先自己最少修改三遍,然后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提出修改的意见,自己两次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后交上来让老师修改。这样,学生逐渐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六种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需要贯穿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养成。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