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农村建设视阈中基层党组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2009-02-05课题组
课题组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广西农村基层党组织适应新形势,在探索党组织设置、功能调适、工作机制以及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在设置方式上,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和经济社会组织上;在功能调适上,发挥谋划、整合、服务作用;在工作机制上,以思想引导和政策引导为基本形式,以支持和保证农民群众当家作主为归宿;在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上,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把城市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统筹起来,形成“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农村; 基层组织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6-0045-0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其实质,是一场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2006 年3 月14 日,温家宝在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1]新农村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展开,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推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其设置到功能以及工作机制都面临着不断调适的问题。广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这一背景之下主动适应,积极求变,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为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农村经济发展与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合理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配套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农村党员得到持续教育管理、不断发挥先进性的重要平台。传统的方式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党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变化,其封闭性和狭隘性的局限日渐凸显,越来越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客观上要求对基层党组织现行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创新和优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一个重要特点是适应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经济组织多样化的客观需要,适应农村党员日益频繁流动的需要。一是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养殖、加工、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产业逐步分离出来,新兴种植业(如蔬菜、林果和特色经济作物)、旅游业、观光农业等现代产业迅速发展。二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化步伐加快,催生了农村经合组织、基地、各类工商企业等许多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产生了各种产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农民专业组织。截至2007 年5 月,广西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9512个,从业人员38 万人,带动农户596 万户实现增收。三是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要求各种生产要素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广阔的空间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四是农村党员的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流动也呈多变性。因此,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农村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基于客观形势需要,广西部分地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进行了探索。如桂林市探索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采用“功能型”、“地域型”、“联合型”、“联动型”四种形式来设置不同类型的党支部。功能型就是根据党员的不同需求、爱好特长、行业和发展取向,按照不同功能分类优化设置党组织;地域型就是以方便党员集中学习、开展活动和教育管理为原则,从党员的生活环境实际出发设置党组织;联合型就是按照行业特点、性质、发展内容和服务方向等特性组建,有3 名党员以上的都要按照规定建立党组织,党员不足3 名的要在相关行业各个企业中建立联合支部;联动型即按照双重管理和共促共建的要求,整合资源,建立相互联动和促进的党组织和工作机制。在农村和新经济组织中,以“功能型”、“地域型”组建形式为主,把党支部建立在各种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屯,发挥党组织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发展生产上的引领和凝聚作用。
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还有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农村中不存在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阶级基础。这是农村党的建设出现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缺少党的核心群众,传统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这一点已经为民主革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农村党组织未能及时适应这一调整,放弃了继续组织农民群众的传统,导致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较大面积的瘫痪半瘫痪状态。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组建各种现代类型的经济社会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应对市场风险和冲击,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各类经济社会组织中,通过各种民间组织来实现对农民群众的领导权,成为实现对整个农村领导权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新农村建设与调适基层党组织功能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者,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以及农村党员的管理者。面对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具体化,努力实践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职责,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进一步明确和调整自身应担负的职责和职能。
一是发挥新农村建设的谋划作用。谋划作用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是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主导作用的有效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复杂、特殊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的综合,需要农村基层各级党组织的精心谋划、精心组织和有效服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站在乡村治理的高度,以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眼光,统筹考虑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从微观上把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谋划好本村的生产发展、乡风建设、村容整治、管理制度、群众教育等工作。
二是发挥新农村社会的整合作用。目前的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社会结构多元化,出现了诸如普通农户、承包专业户、经营个体户、亦工亦农户、贫困户、农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多元化是农村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价值取向、理想目标的差异性也给党组织整合农村社会带来了难度。第二,农民的自主性增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民群众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利益主体。近些年来,国家取消“三提五统”等农业税费,反过来向农民送钱送物送政策,农民由国家汲取式管制对象转变为政府供给式服务对象,农民对国家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依赖性大大
减弱。农民群众自主性增强有利于调动其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却相对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第三,农村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了大量民间组织,成为农村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村民间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它们已经成为农村民间组织的主体;一类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团体,如妇女协会、计生协会、宗教团体、宗族团体、基金会、红白喜事协会等。据不完全统计,2003 年以来,广西全区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达4425个,占全区民间组织数量的三分之一,并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现有会员80 多万人(户),辐射带动农户50 多万户。农村大量出现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沟通人际关系以及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农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民间组织自主性的不断增强,一些民间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导力量,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或影响了部分群众,使农民对村级正式组织(包括党组织) 的依赖程度大为减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政权主体权威和社会控制的削弱,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和怀有一定政治意图的组织有所增加,一些沉寂多年的旧权威开始复苏,出现了宗族权威、宗教权威和武力权威与党政主体权威并存的局面。所有这些农村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产生了很大冲击,对农村党组织的权威和影响力构成了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务必着眼于巩固农村上层建筑,坚持把整合农村社会作为重要的政治使命。党组织要注意在乡村治理结构中确立自身的政治权威和组织权威,掌控农村社会的组织权力;注意改造和利用农村社会各种力量,按照“为我所用”的原则,遏制和打击非法势力,发挥合法的民间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三是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作用。邓小平指出:“领导就是服务”。[2]121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服务,通过加强服务来凝聚群众,增强党在农村执政的社会基础。广西不少地区大力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如以村级组织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式的联系与服务方式,在发展经济、村政建设、矛盾调解、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农村社会各种事务的管理中加强服务;以党员、村民代表为主体的义务示范式的联系与服务方式,通过“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村民代表责任区”等形式进行服务;以各类农村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政府购买式的联系与服务方式,通过村民政助理员、水务管理员、林政服务员等社会公益事业岗位作为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基本渠道之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群众互助式的联系与服务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建立党组织,作为村级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功能的拓展和细化;以社区股份合作社为主体的资产收益共有共享式的联系与服务方式,建立村级组织与农民之间一种直接、崭新的联系服务机制,实现对共同资产、收益共有共享。
中共广西田阳县委创设的“农事村办”颇有新意。中共田阳县委于2007 年8 月份起实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在距离乡镇政府较远、群众往来办事不方便的村,或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中心自然屯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把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和服务平台下沉前移,为群众提供各种便捷服务,实现基层党委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农事村办”主要是面向农村群众提供党员、生产、文化、卫生、法律和政务六大服务,构建一个包括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村“农事村办”服务站、屯服务点和“农事村办”信息宣传员五级服务网络,实行县、乡(镇)、村、屯、户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农事村办”服务网络化与常规化,实现“证照村里办、补贴村里发、小病村里看、矛盾村里调、信息村里问、农资村里买、书报村里读”的目标。
三、村民自治与改革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
建设新农村必然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上进行创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科学执政能力,必须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增强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党组织同农村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此,一是在总体工作格局上,由从前的直接管理转变到间接管理,由事必躬亲转变到各司其职,领导、支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二是在工作思路上,由事无巨细转变到抓大放小,把主要精力用于谋划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工作大局;三是在工作方法上,由单纯的行政命令转变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由过去的组织推动转变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提供服务。要贴近群众,关心群众,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实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主动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其一,思想引导和政策引导是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的基本形式。现阶段的农村已经进入了思想和文化的“盘整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何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健康、文明、进步的现代风尚,巩固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广西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了这项工作的力度,通过在村、自然屯设办文化活动基地、开展文化活动来加强思想引导。如大化瑶族自治县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将廉政文化巧妙融入新农村建设,在亮山村吉善瑶族新村建成了“大化县廉政文化主题园”,成为了当地干部群众开展爱国主义和党风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其二,支持和保证农民群众当家作主是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实质。广西是村民自治的发源地,如何随着形势发展继续深化基层民主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一是保证村民自治的法治化进程,杜绝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暴力、贿选、家族或黑恶势力的控制等,保障农民群众自治权力得到落实。为此,广西全面推行了“五公开一评议”,即公开职位的资格条件、公开候选人个人的基本情况、公开组织推介、公开竞职演说、公开竞选承诺,组织党员、群众对“两委”班子成员述职进行评议,使那些想私下拉票、搞非法组织行为的人无机可乘;二是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教育、引导农民提高民主法制意识,帮助农民学习和了解民主权利的内容,教育农民学会正确使用民主权利的方法,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决防止和杜绝违法违规现象发生。相关部门把换届选举的政策法规、程序步骤、具体要求,制作成一个简明的工作流程图、一本实用的工作手册、一张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免费发放到每个村,使党
员、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三是不断推进基层民主的方法创新。如民主议事会、民主恳谈会等,作为村民自治的补充形式与基层民主的丰富。其三,依法监督村委会是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的主要途径。在依法监督村委会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思路是划分权限,其结果或者是党政合一,或者是党政争权。广西部分农村跳出传统思路,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有力的监督者,成为支持村民会议追究村委会人员因侵权、失职伤害村民利益行为的“护法神”, 依靠村民会议保证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其真正成为村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
其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是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的重要一环。一是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和超前意识来关注后备干部的培养,善于从党员和群众中间发现,培养和推荐优秀人才,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人,吸收到党内;二是不断推进农村干部培训机制、选任机制、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全面推行“两推一选”产生村“两委”班子;三是在城乡党建一体化进程中引进人才。通过外部引进、内部选拔、机关下派等方法,打破身份、职业和地域限制,重点从大中专毕业生及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回乡的优秀人员中选拔干部,把那些能够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能组织和带领群众致富,愿意扎根农村的优秀人才,选拔进村级领导班子。
四、城乡统筹发展与构建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格局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现阶段,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时期。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正是基于这一现实的规律的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步骤。城乡统筹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党建工作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目前城乡统筹与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处于初始阶段,适应这一潮流,广西各地农村已经启动了此项工作。
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就是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改变城乡党建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状况,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把城市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统筹起来,形成“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着力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大统筹”,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基层干部人才互动、党员动态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六大体系”,实现城乡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如百色市右江区所探索的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机制比较符合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构建方向。右江区通过以“党组织互联共建,党员互动共进”的“两互两共”为载体,采取“1+1”对口帮扶、结对共建、定期互访、以强带弱、双向互挂等形式,深入开展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工作。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共建单位社会化。右江区的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不仅选取了机关与农村的合作,还选取了机关与社区、企业与农村、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社区与农村、强村与弱村等五种为主要结对共建试点,围绕党组织双向互联共建、党员双向互动共进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使城乡之间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网络更加紧密。二是共建思路明晰化。通过“五个一体”,即城乡党建工作一体规划、城乡党建资源一体配置、城乡党建事务一体共管、城乡党建服务一体开展、城乡党建考核一体进行,扎实开展“城乡互动,先锋同行”活动。三是共建工作制度化。共建双方制定目标责任、共建互联学习、联席会议、定期交流活动、共建党员“双向互挂”等制度,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明确共建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步骤,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党建共抓、文明共创”的工作机制。通过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工程,既使基层党建工作得到扎实有效开展,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结对共建整合了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使城乡党组织之间、党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帮扶的工作面更广;充分利用城区党组织的自身优势来帮助农村党组织克服困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素质、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五级联动”模式,即区、乡镇、村屯、农户、农民的党内互帮互助机制,城区党组织帮助贫困村党组织着力抓“四基活动”,即开展基本活动、增强基本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产业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开展“六帮、五个一”(六帮即帮政策、帮技术、帮资金、帮思路、帮项目、帮规划,五个一即到一次基层、联一户群众、传一门技术、办一件实事、解一道难题) 主题实践活动和采取“六子并行”(即强班子、补位子、定法子、指路子、换脑子、富村子) 的工作措施,切实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实际问题。村庄环境明显改观,乡风文明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