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救灾产业链上企业不可或缺
2009-02-05张春华
张春华
多难兴邦。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可以算是它们今年在灾害管理方面经历的两次大考。在应对这些巨灾的过程中,大量企业参与其中,为救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企业社会责任在救灾工作中得到升华。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整套的灾害管理机制,以致于灾难到来时,只有“束手无策”。
为了促进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提高中国的整体减灾救灾能力,两年前,民政部与亚洲基金会共同实施了“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中国企业联合会和美国商会也参与其中。而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专门撰写了《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手册》,为企业参与灾害管理、履行社会责任打开了一扇窗户。
灾难突袭多数企业管理缺位
“当大灾难突然降临,你怎么办?”
《经理人》杂志总编辑杨俊杰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召开的“中国灾害管理系列专家研讨会”上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杨俊杰看来,“灾害管理对许多企业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没有引起大家的警惕,更谈不上建立企业的一整套灾害管理机制了,所以当面对着大灾害,多数企业只能采取临时性的危机管理来应对。”
持类似观点的并不只有杨俊杰一人。原麦当劳中国创始人、知名培训讲师钟彩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印证了不少企业在灾难突袭时管理缺位。
5月12日下午,受汶川地震的影响,湖南长沙很多写字楼、酒店出现晃动。当时,钟彩民恰在长沙出差。在他感觉到地震波及来的眩晕以及天花板的摇晃后,他迅速跑出酒店。在酒店前3到4米宽的马路上站定后,钟彩民看到,这条不宽的马路早已经挤满了人,大都是穿着正装、胸口还挂着公司门卡的白领和酒店工作人员,很多女员工都还穿着高跟鞋。大家似乎都很茫然,除了少数几个带了手机的人在焦躁地拨打电话向外界了解情况外,大多数人都站在马路上面面相觑。一些人不时警惕地抬头看着各个高耸入云的酒店和写字楼,生怕这些高楼再次发生晃动,却又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做,要往前走还是停留在马路上。
钟彩民发现,涌向马路的人们多是自发行为,而来自公司有组织的行动和信息在这一时刻普遍缺位。晃动发生一个小时后,人们又陆续地自发返回酒店和写字楼。而钟彩民也了解到,这些企业对后期的余震预测预警工作以及员工的心理疏导并没有提上公司的议事日程。
“每个企业从成立那天开始,就要有一种灾害危机意识。每个企业都应该培训员工面对灾难逃生的能力,这比经营更重要,因为其代价是生命。” 钟彩民这样强调。
中国年均约有2亿人口受灾
“全球性的公司更懂得灾害危机防范管理意识,因为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难以避免会经历火灾、地质灾害等等非人为灾难。它们会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其中包括全球性的监控与追踪系统。这有利于它们最快速地对危机作出反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马淑萍认为,与更加懂得如何应对处理危机的全球性公司相比,中国有任何危机管理计划或系统的企业几乎为零。在这方面,除了电力、电信、供水等国有大型企业保留有计划经济时期的预警计划,多数民营企业则是一片空白。而在日本超过400家的大企业都引进了员工安全确认系统。马淑萍指出,在中国,多数企业很乐意为盗窃或事故损害等风险做准备,却不愿为洪水或风暴、地震等大灾害做计划。
事实上,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整套的灾害管理机制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而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的现实却残酷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中国气候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洪涝、干旱、地震、雪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已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中国年均约有2亿人口受灾,数千人因灾死亡,每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到GDP的3%~4%。
“综合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根据近几年自然灾害情况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未来几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灾害损失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出具的一份《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灾害管理的重要资源和潜在参与者,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是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灾害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需要尽快纳入到我国灾害管理体系中来。
“中国的灾害管理和减灾体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不断完善,但是社会团体(例如企业和新兴的非政府组织等)的参与仍然十分有限。”“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经理潘谊认为,在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方面,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需要建立更紧密的互动平台,在国家层面上明确相关机构负责企业与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间的协调与联动,调动尽可能多的企业资源参与灾害管理。
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收益多少?
“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都考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企业的一举一动尤其是知名企业的行动都在社会大众的关注下,难免会引起人们的评论和比较,这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公共关系。在如今开放的社会中,企业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要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WTO经济导刊》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殷格非说。
“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抗灾救灾工作的指挥主体,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工作中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如果单纯依靠政府出资救灾,将会造成各级财政负担过重。
“大量的社会财富存在企业之中,企业在取得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通过参与各项灾害管理活动,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自身风险,保证企业的发展,维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资源的共享度,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由“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撰写的《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手册》不仅清楚地表明了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的必要性,还明确指出了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所能取得的良好收益:
* 避免直接损失:自然灾害会扰乱经济和生计。无论是大公司、中小企业或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自然灾害会对最有价值的人类产生破坏。
* 保护资产:如果公司将其商业持续计划与社区突发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起来,公司自身也会受益。社区灾害预防保护着社区成员的安全。这些成员中既有公司的员工,也包括了公司顾客。
* 平衡“企业社会责任”:许多企业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企业社会责任”可成功用于实现灾害管理目标。
* 主动行动:挽救生命,降低风险、建立灾害抵御能力都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同时,可保障处于风险社区的安全和收入增长。
* 与社区沟通:灾害预防可为企业更好与所在社区沟通提供平台。由此,企业与包括政府、人道援助机构和市民社会在内的各相关利益方建立起更强的伙伴关系。
企业如何参与灾害管理?
在“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看来,企业参与灾害管理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机制;其次必须积极参与属地的灾害管理工作(包括积极关注属地的灾害管理计划、与属地相关部门商讨灾害信息、积极与属地开展防灾演练与救援);另外,还必须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包括做好企业自身的业务恢复与帮助企业所在社区开展恢复重建等)。
在《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手册》中,特别提到的一点是企业巨灾援助。“在巨大的灾害面前,慈善捐赠、提供救灾紧缺物资、以人力设备技术参与救灾等都是企业参与灾害管理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方式。”“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认为,从发展的眼光看,巨大灾害的发生也给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拥有大量专业人才、专业资源的各个企业而言,在捐款捐物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资源,共同参与到中国的灾害防范与灾害重建体系当中去,更能发挥企业在抗灾之中的长远价值。”专家组认为,减灾救灾活动不仅是社会公益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产业活动。减灾救灾过程既是财力的消耗过程,同时又是财力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减灾也是生产力。减灾救灾产业化将调动各行各业的优势,开发出最又实效的防灾、抗灾、救灾产品,以实现减灾救灾目标,“减灾救灾产业化不仅可以减轻灾害事故对企业的损害,也将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减灾救灾产业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可以通过减灾救灾产品和服务成为产业链的一环。”
除此之外,“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专家组特别重视企业参与加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在他们看来,加强减灾宣传,提高公共意识是做好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灾害公共合作项目”已在青岛和宁波建立了两个示范区。通过这两个示范区,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掌握应对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居民的减灾意识,居安思危,学会与灾害共存,从而提高社区工作者灾害管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深度,赢得了普遍赞誉。中国企业的表现及其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促进了中国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的转型。”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日前举办的“企业参与灾害管理研讨会”上如是说。
新闻链接
“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的3个具体目标:
1、促进企业参与并推进灾害管理。项目组将积极与潜在的企业接触,并推进企业的相关可利用资源能够融入到灾害管理工作中去。为了实现此项目标,该项目将提高企业参与灾害管理意识并使其从中受益;展示灾害管理如何融入到“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中;为企业提供参与灾害管理活动的各种机会。
2、促进多方参与灾害管理。亚洲基金会将促成构建一个灾害管理的多方协作框架,该框架将政府机构、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其它相关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该项目将使参与各方能够自由交流、共享信息和资源,为更有效的灾害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3、提高示范社区的灾害管理能力。通过建设两个示范社区,该项目将表明企业参与和多方协作能够有效提高社区的灾害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