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生物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策略初探
2009-02-03曾广华
曾广华
趣味性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与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心理色彩的心理倾向。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倾向,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应非常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动力性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能促进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去。学生只有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学习才能成功。
下面就以生物课为例,就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谓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用计算机将文字、声音、图形、静态或动态图像集成在一起的媒体特点,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对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培养创新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作用。
当教师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难以理解时,往往采用挂图、投影或实物模型等视觉媒体来帮助解释,但是许多微观的生物学领域、动物的发育、植物的生长和物体运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就很难通过一般媒体来达到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将多媒体引进课堂,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借助于声、像、图、文和多学科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不同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他们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更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如:用视频播放蝴蝶的发育过程、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学生看过后都一目了然,表现出相当大的兴趣。
2联系实际,帮助解决热点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广播、电视的普及,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生物课本身具有实验性、知识性强的特点。如果上课时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激不起兴趣,便没有深刻的印象,不利于理解和掌握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学生的直接需要,以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教材由于受编写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能及时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有趣的事件、新奇的内容编入教材,弱化了教材的时效性。如果教师能把社会生活中中学生非常熟悉的相关内容及时引入课堂,则既可弥补教材的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生活、注重研究实际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比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的全能性”时可引导学生分析:
植物的全能性为什么比动物的全能性容易表达,为什么克隆羊多莉会出现早衰现象?
基因为什么会进行选择性表达?
在这一个变化过程中基因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这节课由于引入了现实中的事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发言,谈了自己的认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运用诗词、典故、漫画、寓言故事等来讲解抽象的理论,调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积极性
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教师就事论事、以理析理,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幽默、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来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就会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讲解吸烟行为及其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应该受到重视及戒烟的必要性时,可充分利用了一些肺癌的漫画及图片等材料,对吸烟的危害性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看了那些因病变而变得恐怖的肺时,对吸烟行为及其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转换角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应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空间,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操作、表述,多角度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活动,以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进行独立学习活动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如静思、阅读、对话、讨论、争辩、练习、实验、设计、表演、游戏等。
比如教师教学DNA的双螺旋结构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拼装塑料DNA模型。在讲述“质壁分离”时,是让学生先进行预习,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本课的知识结构图表。学生预习完后,分三组进行了一次小竞赛,由学生自己上去填写,然后,又引导学生假设用氯化钠(食盐)代替蔗糖做实验,讨论实验现象及结果。教师帮助进行逐个分析。结果这次活动由于趣味性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纷纷参与发言,使得学生既对于本课的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上生物实验课的热情。
5通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手段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关系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树立起强烈的科技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比较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比如教师在讲授“变态发育”时可运用了影视录相放映了凤叶蝶从幼虫到成虫发育情况的一些片段。这样讲解起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还有视听效果。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对昆虫的变态发育状况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效果非常好。
总而言之,只要能够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主动求知、善于求知,乐于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