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根据地曾被美军设想为对日作战基地

2009-02-03

党史博览 2009年9期
关键词:史迪威罗斯福共产党

黄 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对日作战的战场主要在太平洋上。八路军则在中国大陆的敌后对日军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这两支军队虽然是对共同敌人进行英勇战斗的战友,但却战斗在不同的战场,彼此似乎很少有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但是,在1945年初,一支美军曾准备登陆山东,与山东八路军在同一战场并肩作战。以山东抗日根据地作为进攻日本本土的战略基地。美军之所以准备在山东登陆,同美军和八路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友谊有关。事情要从1936年说起。

斯诺、卡尔森等美国友人在美国和红军、八路军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在1936年以前,有关红军的消息被国民党严密封锁,几乎不为外界所知。但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事情出现了转机。1936年7月9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和美国医生马海德由北平经西安到达陕北苏区,成为进入苏区的第一名外国记者。13日,斯诺进入保安,并开始对毛泽东进行采访,成为毛泽东在长征后直接接触的第一个美国人。

斯诺返回北平后,撰写了《毛泽东访问记》。11月14日,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以10版篇幅发表斯诺的文章,并配以毛泽东头戴八角红军帽的照片。随后,斯诺又连续写了一系列报道送往英美报刊发表。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在英国出版。遭受国民党多年造谣诬蔑的红军的神秘面纱,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

继斯诺之后,史沫特莱、斯诺夫人海伦、美国《亚洲》杂志总编辑贾非和编辑部成员比森、菲立普、拉铁摩尔等先后来到延安。

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由美国政府派到中国调查中国抗战情况的海军陆战队卡尔森上尉在山西会见了八路军大部分高级将领,随后又到延安同毛泽东进行了两次长谈。这是毛泽东首次接见具有官方身份的美国军官,而这位美国军官又有定期向罗斯福总统报告的任务。毛泽东和卡尔森会见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卡尔森所写《中国的双星》成为美国几本介绍中共和八路军的权威著作之一。对中共和卡尔森的关系,1990年5月,胡乔木曾作如下评价:“我们对美军上层的工作,直到现在还有影响。卡尔森中校在这方面的影响比斯诺还大。”

这些美国友人不断把中共和红军、八路军的真实信息传递出去,在延安和大洋彼岸的美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39年。蒋介石重新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新闻封锁后,这一座桥梁才被阻断。

美国希望国共合作,团结抗战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美国朝野对被日军侵略的中国十分关注,希望中国的抗战能遏制住日本侵略、扩张的脚步。

当时,美国官方对国民党的看法大致有肯定和否定两派,因而罗斯福所得到的关于国民党和蒋介石的许多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他从否定派那里知道国民党独裁、腐败、无能,也知道肯定派关于蒋介石是维系中国统一唯一人选的主张。他对这两派的观点都很清楚,让他们各抒己见,并保持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战略是先欧后亚,希望中国的抗战能牵制住日本,使其能以主要力量对德作战。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爆发。随后,蒋介石宣布取缔新四军。这一事变不仅引起中国共产党的抗议,也震动了美国政府。

1月24日,美国国务院宣称对中国国共两党的冲突表示关切,并明确表示,在国共冲突的形势下必须暂停对华贷款。

2月7日,罗斯福派特使居里和联邦储备银行调查统计部主任戴普莱抵达重庆,就国共关系传达他的口信:“据我看来,这所谓的共产党与国民党相同之点殆多于相异者。我们希望双方能够消除歧见,更密切地合作,以有利于对日本作战的共同目标。”戴普莱就此解释道:“罗斯福之意见以为中国之有共产党,并不能认为有共产主义之实行,只能视作民主政治之实现。”

2月14日,周恩来会见了居里,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这是中共领导人第一次同美国高级官员的接触。周恩来向居里说明了皖南事变的真相,指出:蒋介石如不改变反共政策。将引起内战,使抗日熄火,日军南进。居里将访华的情况向罗斯福报告后,罗斯福授权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各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美国政府的声明使蒋介石不得不有所收敛,国共关系又趋于缓和。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成为盟国。此时罗斯福的对华政策有两个目标:当前目标是打赢战争;长远目标是在世界上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即美国的霸权。在亚洲则“扶持”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四警察”(即美、苏、中、英四大国)之一,成为追随美国的亚洲稳定的核心力量。

然而,此时的中国并不统一。除了被日本占领的沦陷区外,中国实际划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和中共领导的根据地,二者维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美国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很失望。于是,罗斯福对中共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他读过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并于1942年2月24日接见了斯诺,向他了解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的情况。这时,罗斯福认识到在亚洲同日本打仗,中国是十分重要的战场。他曾经提出从中国沿海进攻日本本土的战略设想。为此,必须取得当地中国军队的合作,而当地的中国军队绝大部分是中共领导的部队。因此,在中国坚持抗战,离不开中共,必须使国共密切合作。为此,他捎口信给蒋介石,迫使蒋介石恢复了同共产党的谈判。

史迪威力主联共抗战,把租借物资分一部分给中共的军队

1942年1月3日,根据罗斯福的提议,成立了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由蒋介石任最高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1935年至1939年,史迪威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对中国情况有一定了解,被称为“中国通中的中国通”。

早在30年代,史迪威便对中共有了初步认识,认为他们“组织健全,战术高明”,“不要大城市,甘愿在农村过艰苦的生活,然而却把政府吓得要死”。

抗战爆发后,平型关大捷引起了史迪威的注意。他找到曾经多次去过边区的史沫特莱了解根据地和共产党、八路军的情况,还通过史沫特莱在武汉结识了周恩来、叶剑英。共产党和八路军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1942年,史迪威第四次来华后,委托在成都出生、会说一口流利汉语的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戴维斯负责和中共联系。与此同时,史迪威领导的美军驻重庆司令部和中共也有广泛的接触。戴维斯同在重庆的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宋庆龄曾多次接触和谈话,了解到中共愿意同美国合作抗日的意向。1942年8月,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的建议。他建议蒋介石把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军调到前线去打日本,把租借物资分一部分给中共的军队。为了同中共的部

队联络,他还建议派美军联络人员去延安。

对于史迪威的建议,蒋介石一条也不同意。蒋介石不允许美军甩开他同中共取得直接联系。

毛泽东会见中外记者,希望同美国建立友好关系

从1943年秋季开始。日军在华北战场逐渐失去主动权。华北八路军在山东、太行等地区逐步取得优势,展开局部反攻,捷报频传。但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外国记者很难进入根据地。各国记者多次向国民党的新闻机构提出访问根据地的申请,但都被国民党新闻机构以种种借口拒绝。

1944年2月16日,驻华外国记者联盟直接给蒋介石写信,要求允许外国记者到陕北访问。几天之后,在国际舆论压力下,蒋介石终于批准了外国记者的请求,同意组织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西北访问,但是提出了一些附加条件,即先去西北国统区考察,然后再到共产党边区访问,写出的报道必须交国民党宣传部审查后才能发表。

5月17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离开重庆到达西安。在西安,国民党对即将到根据地去的外国记者进行了“洗脑”,说共产党种植鸦片,使用秘密警察和集中营,避免同日军作战等。6月9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来到延安,看到的情况同国民党的造谣恰恰相反。他们在根据地没有看到种植鸦片的任何蛛丝马迹,看到的是大生产,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他们也没有看到在国民党统治区司空见惯的压迫人民的军警特务,看到的是共产党的干部同人民水乳交融地生活在一起。记者福尔曼亲眼目睹了八路军攻打汾阳和娄烦的战斗,这更使国民党关于八路军避免同日军作战的谣言不攻自破。一位记者甚至说:盟军指挥部“将会为指挥这些身体健壮、给养良好、久经考验的军队感到骄傲”。

对此,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迈克尔·沙勒评论道:“如果我们记起了共产党是在没有外国援助的情况下,在中国一块最穷的土地上作出了这些成绩的话,这些成绩就更加非同寻常了。”

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会见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并致词。他在重申“拥护蒋委员长,坚持国共合作与全国人民的合作,为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民主的中国而奋斗”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很大的缺点,“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他强调:“中国人民非常需要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抗战才有力量,中国内部关系与对外关系,才能走上轨道,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国家。”

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希望中共同美国建立友好的关系。1944年确实也出现过这样的机会,这就是美国向延安派出美军观察组。

延安迎来美军观察组,开始了对美外交工作

早在1943年1月,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兼中缅印战区司令部政治顾问约翰-谢伟思就提出派一个观察组到延安的建议。1944年1月15日,戴维斯也致信史迪威,提出:“蒋介石对共产党搞封锁,从而使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就迫使他们逐渐依附于俄国。要是美国派一个观察代表团到延安去,那就会打破那种孤立状况,削弱依附俄国的趋势,同时又能遏制蒋介石试图以内战消灭共产党的愿望。”戴维斯估计蒋介石会反对,因此建议史迪威“应当由总统直接向他提出要求。要是蒋介石一开始就加以拒绝,总统可以运用我们足够的讨价还价的力量制服他”。

谢伟思和戴维斯的建议得到史迪威和美国驻华大使高斯的支持。他们把建议转报罗斯福。1944年2月,罗斯福作出派观察员小组去共产党控制区的决定,并就此致函蒋介石。以后,罗斯福又多次致函蒋介石,但都没有下文。

这时,反法西斯战争在世界各个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也取得重大战果,已切断了日军由本土到南洋的交通线。垂死挣扎的日军为了将在中国大陆的占领区和东南亚的占领区联结起来,于4月间先后集中十几个师团发起代号为“一号作战”的“打通大陆交通作战”。从4月19日至5月29日为第一阶段,日军进攻河南,国民党军伤亡20万人,丢失城市38座,河南广大地区沦陷。

就在国民党军在河南一败涂地的时候,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了苏联和中国。

6月20日,华莱士到达重庆。在同蒋介石会谈时,华莱士转达了罗斯福对国民党军极差表现的焦虑,并一再表示美国对国共关系的关切,又反复提出派观察组去延安的问题,但均遭蒋介石拒绝。23日,华莱士提出了一个派观察组去延安的新理由。他对蒋介石说,美军对共产党毫无兴趣,但它有十分紧迫的理由对从中国进攻日军感兴趣。美军作战需要从共产党控制的地区获取包括敌情、气象等方面的情报,以供驻扎在成都的B-29远程轰炸机作战的需要。在重庆虽然见不到日军俘虏,但在延安有。从在延安的日军俘虏身上可以获得作战需要的情报。国共关系和美军需要情报是两码事,应该分别处理。这个理由让蒋介石无法反驳。他勉强同意了派观察组去延安。华莱士在和蒋介石的谈话中再一次提出“从中国进攻日本”的战略设想。

7月22日,美军第一批观察组九人由重庆飞抵延安。这九人中包括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中缅印战区司令部政治顾问谢伟思。

8月7日,美军第二批观察组九人也到达延安。他们中有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中缅印战区司令部顾问卢登。

对于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十分重视。8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由周恩来起草的《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指出:“这次外国记者和美军观察组来我边区及敌后根据地,便是对我新民主中国有初步认识后的实际接触的开始。因此,我们不应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当作普通行动,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毛泽东指示要做好接待工作,还要求如实向美国记者和美军观察组介绍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和对敌斗争的情况。

为了做好接待工作,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设立外事组,由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兼任组长,王世英和金城为副组长。成员有柯柏年、陈家康、黄华、凌青等。外事组不仅为美军观察组提供了食宿,赠送了土布缝制的八路军军服,还提供了缴获来的日文报纸以及供审问的日军俘虏。工作之余,外事组带领美军观察组去打猎,请他们参加周末举行的舞会和文娱晚会。美军观察组对中共的接待非常满意。包瑞德上校在报告中写道:“中共当局给予观察组最热心的合作”,他们“毫不犹豫地向我们提供任何方便,在他们控制的任何地区与我们合作,对美国人的旅行未加任何限制”。

7月26日,毛泽东出席了欢迎美军第一批观察组成员的晚宴,并同坐在自己身旁的谢伟思交谈。在交谈中,毛泽东提出美国是否可以在延安建立一个领事馆的问题。观察组将这一建议反馈到美国政府,但是没有下文。当时为美国政府做情报工作的费正清对此评论道:“我们没能在延安派置领事,这是美国政策上的一项严重失误,因为延安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哨所。”

8月15日,《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重新改写的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这篇社论的原题为

《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四个字为毛泽东所加。加这四个字反映了毛泽东同美国加强反法西斯的战斗友谊的真诚愿望。

美军观察组被中共的表现所倾倒。不赞成片面支持国民党

1944年7月28日,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刚刚一个星期,谢伟思便起草了一份报告。他写道,延安体现出几乎与重庆截然相反的精神状态。它半隐半现在华北的黄土丘陵中,洋溢出对一个刚刚建立的新社会所抱有的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城市居民、农民和共产党官员之间的关系看来是轻松的,不拘礼节的。党的领导人在没有引人注目的保护情况下各处走动,而毛主席则常常出现在人人都可参加的临时组织的周末晚会上。

观察组亲眼目睹“共产党的军队生活清苦,工作热心,与重庆迥然是另一个世界”。他们相信,中共是真心诚意抗日的,中共领导的军队是有战斗力的。包瑞德认为,“这是一支年轻的、经过战斗锻炼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志愿的军队”。谢伟思也认为,“共产党军队的士气很高,他们没有失败主义情绪,没有厌战情绪”,恰恰相反,有的是“冷静的自信和自尊,对胜利、对未来充满信心”。

8月23日,毛泽东同谢伟思进行了8小时的长谈。27日,谢伟思将毛泽东的谈话整理出来并通过每周一次的航班寄给史迪威。

美军观察组除在延安地区考察外,有四名观察组成员到了晋绥地区参观访问,其中军医卡斯伯格少校考察了前线部队的医疗卫生工作。卢登等还花了四个月的时间访问了晋西北和晋察冀边区。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期间,有一百多位被各敌后根据地营救的美军飞行员和机组人员通过日军控制的铁路封锁线来到延安。观察组对他们进行了调查,再结合观察组部分成员到敌后根据地考察所了解的情况,认识到,以前认为日军前线后面都是日占区的观念是错误的。日军占领的只是铁路沿线“没有人气的骨头架”,敌后广大地区均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所控制。而“共产党得到当地百姓的完全支持”,“人民和八路军完全一致”。卢登则认为,一个政权得到人民如此广泛和积极的支持,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共产党的廉洁奉公和国民党的腐败自私形成鲜明的对照”。

美军观察组还认真研究了中共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谢伟思写道:“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是以真正愿意在中国实现民主为基本点的。在这种民主制度下,可以有秩序地发展经济,经过一个私营企业阶段后,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他估计,-“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同美国的利益相抵触的。这个党也就值得我们尽可能以同情和友好的态度相待”。

美军观察组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关于中共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大量感性材料,并由此得出结论:美国和中共有共同利益。他们不同意片面支持国民党的政策,认为“美国不能无限制地担保一个政治上破产的政,权”。美国片面支持蒋介石只能起到鼓励蒋介石不做任何改革,并加速中国内战的爆发。这对美国来说,未必有利。

美军提出以山东作为进攻日本本土的战略设想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期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中共关系最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美国注意到了山东重要的战略地位。1944年12月15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美国战略情报局的伯德上校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戴维斯再次访问延安。

此时,欧洲战场的战争尚未结束,苏军参加对日作战还未提上议事日程,美国研制原子弹也未完成。美军根据罗斯福总统提出的战略设想认为,要最后战胜日本必须以中国沿海地区作为攻克日本本土的战略基地。在中国沿海,山东不仅是离日本最近的地方,而且已基本为八路军所控制。日伪军只能龟缩在胶济路和津浦路沿线的“骨头架”上。山东是中国沿海地区中最适合作为进攻日本本土基地的地区。

因此,伯德上校此次来延安,是同中共领导人磋商,如果美军在山东沿海中共控制区登陆,他们准备同美军进行何种合作并给予何种支持。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同伯德、包瑞德举行了会谈。他们表示愿意配合美军作战,希望美方提出周密和详细的要求,作进一步的商谈。12月17日,伯德和包瑞德返回重庆。

12月27日,包瑞德再到延安,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转达了美国总统特使魏德迈的参谋长麦克卢尔的口信,即在打败德国以后,美军打算把在欧洲的一个有2,8万人的空降师调到中国来,在山东沿海登陆,准备参加最后进攻日本本土的作战。

毛泽东、周恩来向美方提出,他们愿意赴美同罗斯福面谈。

对于美军将在山东登陆,盘踞在山东的日军也已获悉,于1945年突然增兵山东,使在山东的日军增至10万人,并发动了以滨海、鲁中为重点的全区性大“扫荡”,山东军民沉着应对,很快予以粉碎,为美军登陆扫清了障碍。

但是,美军并未在山东登陆。这是因为美国当局顾虑到进攻日本本土将会使美军付出重大的伤亡。把尽量减少美军伤亡作为重要原则的美国当局开始考虑代替方案。于是,罗斯福以牺牲中国对外蒙的主权为交换条件,同苏联约定,在对德作战结束后3个月,苏军出兵远东,对付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日军。由于在对日作战中考虑到了苏军的因素,加之原子弹也即将试制成功,美国搁置了到山东建立进攻日本基地的设想。

美国同中共搞好关系的机会擦肩而过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美国对华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同蒋介石发生尖锐矛盾的史迪威被调回国,全面支持蒋介石的赫尔利成了美国特使。

美国当局如果按照美军观察组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一批职位虽然不高,但是对中国情况比较熟悉、比较务实的官员的建议来制订对华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美国决策者或许不会同人心丧尽的蒋介石绑在一起。但是,就在这时,美国同中共搞好关系的机会擦肩而过,表面的原因是美国派来了一位自以为是的特使赫尔利,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随着战争的结束,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当前目标,即推动蒋介石抗战已退到后面,而长远目标,使中国成为符合美国利益的亚洲的稳定的核心则突出起来。在战后美苏争霸的大框架下,美国政府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支持蒋介石。于是,美国对华政策就由促蒋抗日变为扶蒋压共。这种变化的开始是难以察觉的,但结果对美国来说却是灾难性的。

猜你喜欢

史迪威罗斯福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制造出来的“史迪威神话”
史迪威陪都城里的美国将军(三)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