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文化
2009-02-02孔祥毅
孔祥毅
明清货币商人的金融文化,孕育于古代商业,产生于明末清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金融文化受到了来自外域文化的冲击,又吸纳了西方金融文化的一些先进成分,丰富和发展了自己,适应了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金融文化的孕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说这里有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个识货的人卖掉呢?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孔子很痛快地说,卖掉!卖掉!连我都在等待识货的人来买呢。他很支持子贡经商,并且主张“礼以行义,义而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将礼,义、利统一起来。日本第一银行首任总裁涩泽荣一以及天皇教席三鸟中洲在研读《论语》之后,都说过这样的话“《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周礼》要求“贾民禁伪而除诈”,《管子》认为“非诚贾不得食于贾”,《盐铁论》说“吉者通商物不豫”,又说“子贡以著积显于诸侯,陶朱公以货殖尊于当世,富者交焉,贫者赡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称其仁”。称赞他们既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又有搏击商场的本领,兼备义,利,诚信无欺,礼貌待客。后来司马迁堂而皇之地为商人立传,称放款取息的商人为子钱家,他认为“商不通则三宝绝”。明初朱元璋为了提高商人的素质,“特命儒士编书以教之”。
但是后来有一些儒者,如荀子的“务本禁末”,李悝的“尽地力,禁技巧”,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宋明理学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至康熙年间的“禁海令”等等,也可能是中国商业革命迟迟不能成熟的原因。唐、宋、元代的典当业及明代新产生的钱庄商人,特别是明后期的商人兼办异地款项汇兑的“会票”业务,无不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基础之上。明李光缳《景璧集》卷十七记载:“天下无清士,则世风坏。天下无贾人,则世业衰。两者并存于天地间,如日之有月,如风之有雨。或振民行,或治民生,缺一不可。”
金融文化的诞生
历经明末到清代三百年,逐渐形成了中国货币商人的金融文化。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商号名字,一般反映起名字的人和商号的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处世哲学。曾执中国金融之牛耳的票号,如志成信,协成乾,世义信、徐成德、大德玉,大德川,大德通、大德恒,存义公、中兴和,合盛元、聚兴隆,公升庆、公合全、恒义隆,天德隆,福成德、日异昌,蔚泰厚、蔚长厚,协同庆,协和信、协同信,其德昌,谦吉升,三和源等等票号名字,无不反映了它们仁义礼智信商业伦理和中和之道的处世哲学。清代货币商人的金融文化的内容与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关公崇拜的商业伦理,不囿传统的创新精神,严格谨慎的管理之道,东伙和谐的人本理念,执两用中的中和思想和博大兼容的发展内力。
关公崇拜的商业伦理
诚信义利的伦理观是中国早期金融业走上成功之路的灵魂。这一思想的根脉,源于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2500年,其核心是仁爱和中庸。他认为人立身处世的标准是忠义,诚信、礼节,德政,应当以此建立一种稳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同世界。汉末关云长一生身体力行“忠义”二宇,是孔子仁义忠信的典范,忠肝义胆,诚信磊落,令万民景仰的“关圣大帝”。天下县县有孔庙,村村有关庙。商人建关庙,拜关帝,以忠义仁勇统领商人精神。清代金融业的钱庄会馆,汇业公所,账庄商会都在关帝庙办公,货币商人在此祭拜、聚会,交流,议事,以孔子思想和关公行为为规范。大德恒和大德通票号的东家山西祁县乔致庸,对子孙的要求是“首重信,次讲义,第三才是利”。乔致庸最器重长孙乔映霞,因其天资聪颖,心地忠厚,授其立身之道为“唯无私才可颂大公,唯大公才可以无怨”,“气忌燥,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又说“为人做事怪人休深,望人休过,待人要丰,自奉要约;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紧后松”。票号要求员工“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喜辛苦,戒奢华”。大德通大掌柜高钰,在该号发展最顺利,职员日渐追求奢华风气之时,号召全号“黜华崇实”,延请名师教育青年伙友,整顿号规,使大德通安然度过了后来的庚子之乱和辛亥革命时的信用危机。
光绪初年的一天,平遥日昇昌票号柜台前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拿着一张发黄的汇票要求兑现,小伙计接过一看,是30年前从张家口分号开出的一张12000两白银的巨额汇票,立即向柜头柳芬汇报,柳芬看罢,跑步到后院向大掌柜张兴邦报告。张兴邦当即客客气气将老妇人请进办公室,问明情况,原来是其丈夫在张家口经商,因病歇业返家,变卖在口资产汇回平遥,不料途中病故,谁也不知有此汇款之事。并说:“前些日翻拣旧物,发现了这张汇票,快30年了,不知能不能兑换,掌柜也不必太为难。”听了老妇人的话,张兴邦很感动,一面安排老妇人休息、用饭,一面让账房翻箱倒柜寻找30年前的各地分号往来账。几个时辰后,果然找到了张家口这笔汇款的原始记录,遂立即决定连本带利如数兑付,征得老妇人同意,提取少数现银外,其余另立存折妥存,并派伙计套车护送老妇人回家。此事立即传遍平遥城乡,日昇昌的信用进一步提升。
明清货币商人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认为义利相通相济的商业伦理,不仅强调合理营利,热情服务,而且强调社会责任,认为“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20世纪初英商汇丰银行的一位经理称赞山西票号说:“25年来汇丰与山西商人做了大量的交易,数目达几亿两,但没有遇到一个骗人的中国人。”
不囿传统的创新精神
明清货币商人虽然在经营中传承儒家伦理,但不囿于传统,他们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清代二百数十年创造了账局,印局,票号等金融机构,创造了凭帖,兑帖,上帖,上票等十几种金融工具,创造了信汇,票汇、电汇,逆汇,贴现,委托代理等金融业务,创造了股份融资、两权分离、人身股、资本管理,本平,行会等金融制度。
例如,票号的资本金管理非常特殊,有正本与副本之分。正本是股东的货币投资,副本是在会计年度利润分红后,按股份比例,从包括东家的货币资本股和员工享有人身股的股份红利中,提取一部分存在企业,周转使用,只计息不分红,倘若经营中发生亏损,先由副本支付,以保证不“亏煞老本”,所以也称为“护本”。西方金融业只有资本金的设置,商法虽然规定了资本金与总资产的比率,要求
有充足的资本金,但是对于资本金的超杠杆作用却无人去管,导致风险越来越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修订的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资本协议”,其中一项重大修改就是从管制性资本到经济性资本的转变,将原来的资本金定为管制性资本,新增加经济性资本,即处于谨慎性原则考虑自身设定的资本额,不规定数量,目的在于降低破产的可能性,且为经营活动提供融资。中国票号的副本,与“新资本协议”的经济性资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比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新资本协议”早了几百年。
严格谨慎的管理之道
严格与谨慎的管理之道,表现在经营策略,风险控制、票据防伪,银行密押,财务稽核等业务管理诸方面。如大德通票号大掌柜阎维藩给其成都分号关于章程修改的“四条指示”,足见其审慎与稳健:第一条“宗旨宜坚定也”,即在经营战略原则上,他要求一是分号必须坚持本号办号宗旨;二是严格履行本号规矩,“凡事待人以德”;三是初开张不,必贪展,宣先虑后动,站稳脚跟,再图发展;四是以营求浮存为要义,不宜大利上款,“作佃官场,为号规所忌”。第二条“择主宜认真也”,即在坚持业务的审慎原则上,要求“占庄因以求利为本,而尤以择主为贵。凡做迟期生意,则须极意详慎选择”,多事之秋,宜诸从活便,庶可进退欲如。勤阅报纸,耳目流通,更吾等分内之事。第三条“操守宜讲明也”,即在对员工的品德要求标准上,“我号谦慎相传,以高傲自满,奢华靡丽为深戒。且勤为黄金之本,谦和圣贤之基。”第四条“自立宜切究也”,即在市场竞争策略上,“近来银行林立,我号利权几为所夺,值此商战之秋,显然优胜劣败,速筹自立之方。自立之道维何?一日实事求是,二日一意从公,三日随机应变,四日返璞归真。”为了满足商人对资金的需求,他们通过收受商业票据或发行自己的短期票据,满足社会需要,很少发行长期票据,出票慎而又慎。
东伙和谐的人本理念
清代账局、票号,印局和相当一批钱庄的治理机制,实行“委托一代理”制度。东家把金融机构的经营权力全部交给大掌柜,包括经营方针,人员配备,资产管理都由大掌柜定夺,东家不干预号内事务,唯在账期到柜决定利谰分配,这种深信不疑的用人策略,给了掌柜以极大的个人尊严和施展才能的天地,谓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掌柜感激东家的知遇之恩,自然尽心竭力:克勤克俭替东家着想,兢兢业业,带领伙友崎岖前进,谓之“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种制度可称得人本管理的典范。据民间口传,太谷曹家欲在东北开一处钱庄,将7万两白银交于精心挑选的掌柜。不料掌柜赔掉了7万两,空手而归。东家与掌柜面谈后,认为失败根源在于客观原因,没有责怪反而安慰掌柜,又拿出7万两,鼓励他继续闯东北。哪知该掌柜二次失败,痛不欲生,向东家负荆请罪。东家分析原因后,仍然没有怪罪掌柜,反而又拿出7万两交于掌柜第三次闯关东。掌柜对东家的信任感激万分,终于克服困难,在东北为曹家开了三家酒坊,没过多久,钱庄也如愿以偿地在东北开张。可见,东家、经理,伙计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形成了劳资协调、和谐相处。友好合作的氛围。另外在股权融资,资本金制度、总分支机构网络,员工退休后的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金融业行会协调商务,组织公益活动,举办文化娱乐,甚至办义学、置义地等等,都体现着人文关怀。
执两用中的中和思想
金融业的业务活动,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存款人,贷款人,汇款人,贴现人、提款人等等,经手的都是钱,必须执两用中,以礼待人,和贯始终。明清货币商人传统地坚持“仁义礼智信信中取利,温良恭俭让让内求财”,笃信“和气生财”,重视与社会各方面的和睦相处,凡“遇”必善始善终。票号在录用新员工后,一律有一简单的仪式,名日“请进”。如果认为某人不合适,也不直接拒绝,而是让他试用老掌柜的帽子、衣服或鞋,最后以不适合为由,给推荐人留一个面子,别伤了日后的和气。蔚盛长票号在北京的分号,“庚子事变”时遭土匪抢劫,将所有银两,账本全部丢失。慈禧,光绪西逃途经山西,许多随同官员手持汇票,要求在平遥总号提款。蔚盛长总号令在北京分号担任司账多年的雷世炜在平遥设立京庄办理处,负责兑取与借贷。雷世炜等硬是靠记忆,重拟账目,竟获成功,按照账目兑付现银,使新旧顾客大受感动,票号恪守信用的品格被传为佳话。介休冀家乾盛亨票号,由于义和团在天津活动频繁,天津分号损失惨重,被迫破产,债台高筑,债主纷纷上门索银,冀家无奈,只好请介休名士贾汝让代理其清理债务,承诺3年还清外欠。在此期间,冀家将家存的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绫罗绸缎,名贵裘皮,几十箱云南尚好的烟土以及全国各地字号(店铺,当铺,票号分庄)的房屋,财产全部艳卖,3年内归还外欠总值150余万两白银,虽然倒闭得很惨,但是也很悲壮,没有骗一个人的钱。票号以义制利,善待相遇所反映出来的商业伦理、创新精神、管理之道,人本理念。中和哲学,与西方“经济人”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博大兼容的发展内力
明清中国货币商人的金融文化,是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金融行业特点的美妙结合。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本身就是一种信用文化,其“修齐治平”的人生观,“文化相通”的价值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学习观,是明清金融文化的特点。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外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相继在华开办,虽然一些中国商人充当了外商的买办,出现了一批买办性的钱庄,但是他们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快就创办了中国自己的新式银行,体现了中国货币商人政治上博大宽厚,兼容并蓄,经济上求同存异、自强不息的内力与特点。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侵占了我东北营口等地,合盛元票号营口分号业务停顿,濒临倒闭。年轻的营口新任掌柜申树楷到任后,一边接管业务,一边调查研究,发现营口人心惶惶,存款纷纷提取,贷款无法收回,各钱庄,票号对战后来华的日商心怀敌意,而日商对中国商民更怀有戒备,票号业务无法开展。申树楷便大胆地突破晋商只用山西人的几百年老规矩,雇用了日本人为合盛元的“跑街”,向日商招揽生意,解决了双方的疑虑,打开了局砸,合盛元营口分号起死回生。申树楷随后把视线移向全东北,在四平,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丹东等地设立分支机构。1998年在新义州设立代办所,1900年改为支号,并增设南奎山支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总号派申树楷率伙友若干,携巨款乘风破浪,赶赴日本神户,
几经周折,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三十日,在神户建起了中国在国外的第一家银行——“合盛元银行神户支店”。申树楷然后马不停蹄,穿梭子横滨,东京、大阪等处,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建立多处出张所。从申树楷整顿营口到辛亥革命前夕十数年间,合盛元票号的分支机构扩大了三倍,每股(10000两为1股)大账期分红最高达到14000两白银。正当合盛元蓄势发展,拟推及西洋、南洋各埠之时,辛亥革命爆发了,军阀混战,溃兵骚乱,票号资产损失惨重,存款逼提,贷款无人归还,合盛元票号亦于1914年宣告歇业。
学习国外银行业的先进经验,南方货币商人比北方商人更为灵敏。例如素有“钻天洞庭”之称的江苏东山商人席家,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迁居上海,自席元乐儿子开始,在外资银行当买办,祖孙三代共11人,若加上女婿共14人,先后担任上海20家外资银行的买办,其中英商6家、美商2家、日商2家、法、俄、意各1家。银行买办的职责,一是负责货币出纳与保管,二是负责金银外汇买卖,三是负责钱庄与外商银行间的票据结算,四是对中国工商业者贷款。很多外商银行的买办,后来自办银行或者钱庄,洞庭商人仅在上海就设立了65家钱庄,与外国资本往来密切,因为他们充当买办,必须通外语,通洋务、通金融知识,他们学习了很多西方银行业的管理技术与经验,为国家所用。席家的成员曾做过大清银行上海分行协理,中央银行的局长、中国银行的总经理,中孚银行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央造币厂厂长,他们在与外资金融业的冲撞搏击之中,成了中国近代民族金融业的中坚力量。
明清时代的货币商人,与意大利、英国银行家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1912年11月梁启超先生在北京大栅栏对票号商人的一次演讲中说:“英之金钱商,与吾炉房相类,暂且不论。若以意大利自由都府之钱商与吾票号较,则其相类处有四:一是与商业企业往来不少,但吸收官款存放,并与帝王贵族往来者居多;二是利用各地币制不一及度量衡的差异,压平擦色,从中渔利;三是慎于出票,信用卓著;四是同时发生在十七世纪之前,时代背景相同。”
可以肯定,明清时期的中国不仅有自己的银行家,也有灿烂的金融文化。
金融文化,是与金融业相关的人的行为,是主导着金融活动过程中的金融精神,反映为金融理念,金融习惯、金融行为。金融文化源于金融实践,随着金融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没有金融实践,产生不了金融文化。中国金融业的真正起步是明末清初以后,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步产生了金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