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民主之门
2009-02-01陈波
陈 波
公民旁听人代会及常委会会议、立法听证会、网上视频直播常委会会议……人大工作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在这个过程中,留下许多普通公民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参与,见证了人大走向公开、透明的坚实步伐。
从不可能到可能
2003年8月28日,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在会场二楼西侧,15名佩戴浅蓝色旁听证的公民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一边仔细地听着吕祖善省长所作的关于2003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和下半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边还认真地做着记录。
这是我省公民首次参加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旁听。旁听席上,坐着杭州市一名叫周南成的普通市民。
自1989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设旁听席这一制度以来,地方各级人大积极尝试,先后在人代会、常委会会议上设立了旁听席。
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使我省广大人民群众更直接、更全面地了解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情况,增强常委会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度,2003年6月,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建立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的决定。当年8月上旬,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主任会议决定,公民可以旁听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
消息公布以后,报名要求参加旁听的人络绎不绝。在5天的报名期限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共收到94份申请,其中有工人、农民、学生、国家公务员、律师、个体老板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0岁。
“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近人大,真是激动啊。”作为浙江省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制度实行以来的第一批15名旁听代表之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周南成感慨万千。
他告诉记者,对他们那些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一代人而言,人民代表大会是神圣和神秘的。
“在参加省人大常委会旁听之前,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怎样开展工作的,他们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我都不了解。即使有这方面的愿望,也没有太多的渠道,顶多就是看看电视、报纸上的新闻而已,感觉离自己远了点。”老周说,虽然自己对时事政治有浓厚的兴趣,也希望能够亲眼看看人代会的“神秘面貌”,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2003年8月15日,刊登在《浙江日报》上的一则消息让老周激动不已。“报纸上说公民可以申请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那个激动啊!”他连用了三个“没想到”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没想到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会对公众开放,没想到还会在报纸上刊登消息,更没想到的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报名。”在接受报名的第一天,早上不到5点,老周就骑车来到了省政府大门前排队。“由于去得太早,工作人员都还没有上班呢。”
“过了几天,接到了工作人员的通知电话。当他们告诉我已入选旁听代表时,我高兴了好一阵子。”他知道,自己的愿望就要成真了。
从新鲜事到平常事
老周还清楚地记得,2003年8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第一场旁听结束之后,自己被现场的媒体围追堵截的情景。
“当时,记者都把我们这些旁听代表当明星一样对待的。”老周笑着说,“浙江卫视还一直跟到我家,做了一期15分钟的专题片呢。”
“不过,后来采访我们的记者就少了,我们也‘风光不再啦,因为这种事情变得多起来了。”
确实,浙江人大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方面一直不遗余力。早在1989年,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就邀请83名各界人士参加旁听。2000年7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修订草案)》立法听证会,24位听证人和28位旁听人员发了言,300余人参加了旁听。
如果说公民旁听制度的建立,是为人民群众开辟了一个走进人大的通道,那么网络直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则是向全社会敞开了民主的大门,进一步增强了人大工作的透明度。2005年7月,“中国•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首次对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网络视频直播,曾居于“庙堂之高”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
“在起初的那些年,周围的邻居、朋友都不是很理解我,他们说你去听这个干吗?现在,他们自己也去报名参加了呢。”老周说。
亲眼所见浙江人大这些年的探索,老周直夸“了不起”、“变化真是大”。“从当初的新鲜事到现在的平常事,说明人大不再是神秘而不可接近的了。通过多种途径,我们知晓人大在做什么、怎么做,对人大在履行立法、监督政府工作等职能方面有意见和建议,也可以提出来。前两天,我还看到网站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征集2010年的监督议题。政府、法院、检察院,哪些工作需要加强监督,人大请我们老百姓点题,不简单。”
现在,参与各种各样的民主政治活动,已成为老周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他的笔记里,老周用笔清清楚楚地记录下自2003年以来参加的各类会议或活动:有浙江省、杭州市两级人大的常委会会议和立法听证会,还有省物价局、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各级行政部门举行的听证会、座谈会。
“都已经养成习惯了,没事总想去听听。虽说要花去一些时间,但可以看到政府工作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了解一部地方性法规出台的经过,很值得。”老周说。
从凑热闹到期待更多参与
“记得刚开始参加旁听,还有人会问一些与会议无关的事。他们或许是好奇,凑凑热闹。会议开始时还有15个人,到了最后一天,就稀稀拉拉剩下没几个了。”如今回想,老周对当时一些旁听代表的表现有些不认同,“不过,后来就好多了,旁听的人素质、能力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些大学教师,水平很高的呢。”
每次参加类似的活动,老周都认认真真准备。他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能就那样听过就算。“比如2003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草案)》,我刚刚下岗,也了解许多下岗工人面临的生活、工作困境。参加旁听前,我还特地去做了一些调查,将大家关心的问题收集上来。后来,组织旁听代表开座谈会的时候,我就在发言中将意见反映上去了。”
2006年2月省人大常委会举行的《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让老周记忆深刻。“以前老百姓总有一个想法,认为政策法规都是领导说了算,我自己也这样认为。听证会后我才明白,要出台一部法规,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并不是哪个领导说了算的。”
参加得多了,老周见识也广了:“听说在国外,召开议会时公民想听就能去听。我们什么时候也能这样,那就更好了。”
如今,老周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在旁听常委会会议,让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常委会组成人员如何为我们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但我们发言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以后,能否更进一步,让我们这些旁听代表也能面对面地参与交流,让委员也能更多地听听我们的声音?虽然我们水平不高,也只会提一些细节的东西,但这细节的补充,或许也重要呢。”
人物档案
周南成,浙江省杭州市人,退休前曾先后工作于杭州萧山红垦农场,浙江银河食品有限公司。多次被评为杭州市优秀志愿者。
自2003年参加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旁听以来,先后共25次参加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旁听,3次参加浙江省、杭州市人大立法听证会。此外,他还多次参加省政协、杭州市各行政职能部门等单位组织的各类听证会、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