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2009-01-29唐霞
唐 霞
摘 要:家庭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之地,更是情感和精神的皈依之所。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存在足以成为对于传统文化近现代命运的认知与反省。老舍以多重视角,既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又对旧有文化的优质部分认可而且推崇,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老舍 文化反思 家族意识 文化批判
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一位坚持不懈地反思民族传统,对国民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的作家。和鲁迅相比,深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的老舍,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不是特别系统与深入,因此对旧的家庭制度、家庭伦理进行的反叛更为激进猛烈,从而把对家族伦理的批判在文学上推向高潮。与鲁迅相比,老舍能较为坦荡地看待自己在精神上、心理上无法摆脱的对家的情感眷恋,能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家族文化的优质部分,甚至对某一部分还持肯定的态度。他在新旧文化的对比中更深地切入了中西方文化冲撞的本质,显示了在世界潮流的冲击下,经历了漫长历史积淀的中国民族文化必然更新的趋势。在新旧交替、中西对比的整体思维和广阔视野中,既透视了民族心态的各个层面,又触及了东西方不同种族之间要求心灵沟通的愿望和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并企图在中西方交流中以现代精神对传统素质进行调整,重塑国民灵魂。这种审视的新角度,是对鲁迅以来新文学创作解剖国民性主题的拓展,从中透视出了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一、老舍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批判了传统文化的阴暗、落后、血腥
老舍的作品大多以文化批判意识著称。他以北京市民社会作为自己文化批判开拓的最为主要的领域。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典型、突出的文化古城,大到整个北平,小到一座座四合院都俨然是一座座“铁屋子”,一个个的“家”。通过对生活其中的北平市民的描写,中国人的国民性得以充分全面展现。受到平民社会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的熏陶,以及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老舍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最适合的方式,以一种半恨半笑的姿态把古老中国的一角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众多作品,老舍以多重视角,观察和描述着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对传统文化中阴暗、落后的一面与民族的劣根性进行了深刻地反省和批判。
《二马》中的老马,因继承遗产到伦敦经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尽管成了商人,他却鄙视经商,也不愿意去打理它,而把时间花在喝茶、睡觉、给房东太太浇花、养狗上。他的习惯、作派、心理,处处表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名士作风。在小节上他好虚礼,爱面子。别人一夸中国的东西,他就非得白给人家一点什么,人家夸中国好,他就请吃饭。但在大节上,却表现出卑怯、愚昧和空虚来。他本是鳏居多年,为博外国人一笑,却硬说自己在国内有五六个太太。为迎合洋人,他甘愿在英国人拍摄的侮辱中国的电影里扮演角色。通过老马身上反映出来的这一切,老舍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和妄自尊大的一面。
长篇巨制《四世同堂》也是他进行文化反思的经典之作。作品并没有重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描写他们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的劣迹,而是通过真实反映北平人在异族侵略者的统治之下灵魂遭受凌迟的痛楚,来剖视他们封闭自守、苟且敷衍、惶惑偷生的思想和精神的负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
中国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认为“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刚健中正,居中不偏,是万事亨通的无形大道”。这种和为贵的中庸思想是儒家基于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得出的最高理念。中国人多少年来都是温柔敦厚,四平八稳,外圆内方。性格上忍耐过余,把“小不忍则乱大谋”、“先礼后兵”等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因此,北平沦陷时,小羊圈胡同的居民,有几个不是把“忍”字死死地挂在嘴边:“咱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别惹事!反正天下总会有太平了的时候!日本人厉害呀,架不住咱们能忍啊!”[1]他们以决不招惹是非作为消敌避灾的最大智慧和最有用的武器,从而陷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低质量生活标准。“识实务者为俊杰”——这句被世代的中国老百姓喊烂了的“处世格言”,在外侮临头的时刻,就是这么顺势地派上了用处。
而与国家意识相当薄弱相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出奇地强烈。每个人的全部行为与选择都必须以家庭的利益为转移、调整。而比家庭强大的多的社会只能以无数个散在的家庭作他的基本支撑点,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序列里,每个国民的个性也罢,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也罢,都无可奈何地溶解于家庭的欲望之下。恋家护家成了家庭宗法制度下人们最突出的观念情结。像是四世同堂的祁家老人,城叫敌人占了,邻居们屡遭劫难,他自己都可以不往心里去,唯独“只怕庆不了80大寿”。在他的脑子里时时守望的是他一生心血换回来的这个家,国将不国对他来说倒尤在其次。其他的平头百姓个个担着沉重的家庭责任,都不得不把维持家庭的苟安放到记挂国事的前头。由于家庭观念压抑着国家观念,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像小崔、小文、李四大爷、孙七都是临死才醒悟国破家就必亡的真理。
通过这些,老舍感觉到,也希望人们都能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糟粕,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下,已越发散发出令人起厌的腐臭气味。把传统文化压抑人、禁锢人的一面清晰地揭示出来,它的警示作用不能说不大。
二、承认自身在感情上与旧家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对旧有文化的优质部分不但认可而且推崇
老舍长养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与这个文化有着割舍不掉的血脉关系。传统文化是他精神得以归依的“家”。因此,老舍以一种平民进取姿态选择、吸收着传统文化的养料。
老舍是一位珍惜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作家,他对确立在传统基点之上的真、善、美的人生意蕴,有着不懈的执着。如《四世同堂》中处于小说中心地位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祁家,与其说是一座包含血泪、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倒更是一个处处充满温情和爱的“家”。老舍对四世同堂的家庭伦理之情是有一种眷恋之情的,他认为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情感关系是人本能的一种需要,在道德层面上有其合理的地方。老舍是以充满深情的眼光写了一个长幼有序的大家庭——祁家,一个富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家庭。它所特有的温馨与凝聚力无不让人感到神往。在传统社会里,看一个家庭既要看其政治地位是否显赫,经济是否富裕,更看重人丁是否兴旺。对此,老舍是持认可态度的,“这样的家庭如果内部有序的话,更能为人称道”。祁家老人虽是家长,但他对家庭里每一个成员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未经同意离家出走的孙子,虽有不满,但还是表示理解。除此之外,老舍对祁家几代人堪称楷模的治家风范也无不推崇和赞赏。祁家第三代祁瑞宣温文尔雅,既善待父母又对兄弟宽厚忍让,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忍辱负重不失民族大义。而名士气十足,好像一本古书似的宽大,雅静,极具气节的钱默吟,最后勇敢地跨入反抗者行列的那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透射出的也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老舍对妇女们在家庭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更能体现出他对传统性肯定的一面。和鲁迅一样,老舍也是由寡母一手带大的,老舍的母亲并不识字,她是一位普通的妇女,但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共有的美德:勤劳、善良、坚韧、要强,在一切大悲大难底下都无所畏惧。她给老舍以“生命的教育”,使他在性格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种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良传统的美德。他说“对于那些不大会或不会管事的妇女,不管她怎样的有思想,怎样的有学问,我总是不大看得起”[2],表现出对贤妻良母的推崇,流露出对家庭次序和和睦氛围的向往。老舍笔下的女性大都保持着中国劳动妇女的美德,古道热肠、善良慈爱、维护家庭利益、看重家族荣誉、识大体、顾大局,忘我无私、忍辱负重。就像祁家的长孙媳妇韵梅,她孝敬祁老者,体贴丈夫、疼爱孩子、忍让小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也努力支撑着这个家,祁家能历经战乱得以幸存与韵梅的坚毅顽强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老舍通过她们实际上表达了他较为传统的家庭理想:有了这样的一个妻子,几乎就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她们善良贤淑,在民族危难的岁月里无私奉献着,以女性的双肩承担着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从她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老舍的传统文化的情结。
在自传体小说《小人物自述》中,作者认为童年时家庭中的一草一木,家中的亲人与周围的邻里都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不能把这些搁在一旁而还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那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即使因此被称为“私产与家庭制度的拥护者,我也不想多去分辩,因为一想起幼年的生活,我的感情便掐住了我的理智,越说便越不近情理”[3]。作者对旧家庭的矛盾从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旧家庭远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铁板一块,它一样有值得令人深思回味的复杂意蕴。
此外,老舍关切每一项古国传统的式微,关切传统式微过程中传统持有者的心理轨迹。1935年秋的《断魂枪》是老舍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短短5千字里所蕴藏的思想文化的寓意却深难测底。一位武艺非凡的国术大师,在经历了声名显赫的前半生后,默默地,毅然决然地让自我及一身绝迹淡出人世,淡出历史。老舍想要塑造的是一位甘为旧有美质文化而殉道的末路英豪,决计刚毅地迎接现实的轰击和毁灭,走向与心中完美事物的恭相厮守的终极之路。通过沙子龙口中连连喊出的“不传”,我们明显体会到了老舍深厚的文化情结,感受到了他在文化的风云变幻中孜孜以求,依赖自己的悟性获得一双冷眼,一分静心,领略传统文化的嬗替蜕变。
注释:
[1]老舍:《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老舍:《理想家庭》,《老舍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54页。
[3]老舍:《小人物自述》,《老舍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0页。
(唐霞 遂宁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 629000;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