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眼看国际关系学关键词语“非传统安全”

2009-01-29靳宜萍

现代语文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义

摘 要:国际关系学中高频度出现的关键词“非传统安全”,从语义的感情色彩看显得比较冷静与中性,不能看出人们对当前新的安全问题的主观态度与评价;从词语的结构看是由“传统安全”加前缀“非”构成,意为不属于“传统安全”的范畴。当今的安全问题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用“非传统安全”一语指称,显得比较困惑与不妥。笔者认为不如用“当代安全威胁”一语来代替。一是用“当代”一词来限制,能突出一个“新”(问题的始发性),在时间界定上也能说明自西方冷战结束后新形成的一个话题;二是以“威胁”作中心词能突出其危害性。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 语义 当代安全威胁

在安全研究领域,非传统安全观成为了国际上新近形成的热门话题,“非传统安全”这一概念在国际关系学界、外交部门和国家领导人之间频繁使用。但据笔者所知,广大业外人士对这一词语还是比较陌生的,也未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对高校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它还是个比较陌生的词语和概念。笔者试图从现代汉语语义分析的角度,对“非传统安全”做些探讨。

一、“非传统安全”产生的背景

(一)不属于中国人的专利

“非传统安全”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的“舶来品”。国外一些有识之士在苏联解体后不久开始大量使用类似说法,如“non-conventional threat”(非常规威胁)、“non-military security”(非军事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非传统安全)等等,但它究竟出于何时,源自何人,公认的准确定义又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就连使用频率最高的美国等西方专家学者们也不了解。其实,人们想表达的是这样一种形势,即“随着全球化的到来,随着冷战的终结,传统的军事斗争手段和胜负观,已经不能确保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所有安全权益;新的安全形式和新的威胁性质,远远超出了老政治的说教和旧式的教科书;必须探究新的路径和思想,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待今天和未来的人类可能面对的全新的挑战。”[1]

中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在一些重要的政策文件与讲话中使用“非传统安全”一词。2002年11月中国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

2003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第7版发表了王逸舟先生的“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文章,标志着“非传统安全”范畴进入学者们的论述范围。[2]

200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学术研究会,形成了若干对非传统安全的学术观点。(这是中国国际关系学召开的第一次有关非传统安全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2006年11月,我国第一本以非传统安全为主题的教材《非传统安全概论》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成为高频度词语的原因

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社会上的一切都会在词汇中有所反映,这就促成了语言中新词语的不断涌现。毫无疑问,“非传统安全”是新产生的词语。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把安全视为人在满足生存需要后的第一需要,国际政治学家们则把安全看作是国际关系发展的核心因素。古往今来,安全是人们追求的首要价值,也是国家发展方略的首要指向[3]。综观当今现实,我们又身处“不安全”时代,“那些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4]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现实威胁,如“9·11”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令人瞩目的恐怖惨案,伤害对象的不确定性使得任何一个无辜者都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活动的牺牲品,因此,它的“威胁”比人们以前遭遇过的任何威胁都大,它造成的心理“恐惧”也比以前出现过的任何恐惧更严重。又如当今的环境问题也是个新的安全威胁。当人们无法用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来指称当今时代的“来自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信息等更宽泛领域的新安全威胁”[5]时,就试图寻找与以往的传统安全概念不同的、能明显区分“传统安全”观的新词语来表述,于是便借用“非传统安全”一词来更新人类对安全的认识,指称“新的安全观”。(当然传统安全概念本身就是因为有了“非传统安全”才产生的。)尽管至今中外学者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在安全研究领域,“非传统安全”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远胜于其他相近的同类词语,成为近来高频度使用的一个词语,用以表达对当前安全形势和安全挑战的多重关注。

二、“非传统安全”的语义分析

(一)从词义的来源看

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词义不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而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即词义中包含着人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是主观因素[6]。所以,对“非传统安全”这一研究范畴,专家学者们的表述,使用的词语不尽相同,诸如“新的安全威胁”“新安全观”“新安全挑战”“软安全“和“非常规安全”“非传统安全领域”“非军事安全”“全球安全”等。其表述各有侧重,反映出专家学者们对上述词义所包含的态度和认识,或强调“新”(不同于传统的),或强调“威胁”(来自主观和客观的不安全感),或强调“安全领域”或强调“全球性”。相比较而言,“非传统安全”从名称上不易看出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带来的新的安全威胁所包含的明显特征:“新”及不安全的本质——给人的生存造成威胁;它侧重的是其不同于传统的形式,属于非传统的形式或范畴。而且,这一概念不易看出命名者对这一新的安全问题的主观态度与评价,从词义的感情色彩上显得比较冷静与中性。

(二)从词语的结构分析

“非传统安全”是由“传统安全”前加“非”构成的。据《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修订本)解释:“非”跟“是”相反。有两个义项:①不,不是:莫~,~买品;②不合理的,不对的。显然,在“非传统安全”这个语境中是第1个义项“不,不是”。《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4月第7次印刷)有6个义项,其中第1个义项为“不是”,如~亲~故;第2个义项“不”,如~同小可。《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北京第146次印刷、1983年第2版)有6个义项,其中第4个义项为“不是”:~买品,~无产阶级思想,答~所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有7个义项,其中第4个义项是“动词:表示否定的判断,相当于‘不是”如~亲~故;第5个义项是“词的前缀,附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如~金属元素,~公有制经济,~主流作家;第6个义项是“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如~同寻常。

比较以上工具书,显然对“非”的解释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第5个义项最恰当,与“非传统安全”的语境最吻合。首先,该工具书的权威性毋庸质疑,它是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编写,近100位专家先后参加工作历时12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严格贯彻国家规范标准,按词义发展脉络排列义项,根据义项的语法功能标注词性。”[7]其次,该书相对成书较晚,于2004年出版,编纂的水平、能力,释义的准确性、科学性随着人们对词语认识的不断深入与提高,应该说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一个研究成果,不仅根据义项的语法功能标注了词性,而且对“非”的解释比其他工具书多了一个义项,即“词的‘前缀,附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非”的这个义项与西文中的“non-”完全同义,即在原有的词根前加一前缀,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显然这是个后起的义项)。所以,“非传统安全”从字面上理解就不属于“传统安全”的范围。传统安全通常指以军事、政治安全为主的国家安全,那么,“非传统安全”则应指军事、政治安全领域以外的安全问题。但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当今现实的安全问题不仅包括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安全领域,还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环境等多种领域,安全威胁的来源呈多样性。所以,对“非传统安全”词语的认同、解说和范围的厘定仍需加以研究。

三、代之以“当代安全威胁”表述及理由

笔者认真拜读了余潇枫教授等编著的《非传统安全概论》并在网上搜索了相关文章,在种种不同的表述中,比较赞同“新的安全威胁”这一说法,只是从现代汉语的构词特点(复合式的双音词为主)来权衡仍觉不够理想,故提出用“当代安全威胁”一语来表述。理由如下:

(一)历史上被后起之说取而代之的词语不乏其例

我国自“五四”以来有诸多词语前后称呼、叫法不一的例子。如“五四”时期频繁使用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后被“民主与科学”代替,新文化运动起始时的“罗马大同语言”被“世界语”代替。再如“‘语文现代化在国外也叫‘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g),但在我国该术语只在学术圈里有影响,社会公众比较陌生,不如‘语文现代化的叫法明确易懂,突出了与语文改革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所以最近二十多年来语文现代化这个叫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8]

“非典”一词的产生与通行更是一个很好的说明。2003年春节前后,随着一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世卫组织简称sars)的流行传染病的肆虐,“非典”作为当代汉语一个活生生的新词传遍神州,通行海外。其实,在疫情发生之初,并无专门词语指称,国家卫生部、广州卫生厅等采用“不明原因肺炎”来指称这种不同于“典型肺炎”的肺炎,直到2月9日,在广州召开的医疗专家指导小组紧急会议上,才将疫病名称确定为“非典型肺炎”。从此,一个用来专门指称“不明原因肺炎”的词语宣告产生并被广泛使用。但这个五音节短语随后被双音节化为“非典”,后又很快舍弃引号而写成非典。[9]

又如近些年来用“互联网”取代了“英特网”,新加坡前些时期用“网际网络”,后也改用“互联网”等等 。

(二)用“当代安全威胁”来表述更能反映问题的实质

1.用“当代”一词限制,突出一个“新”:问题的始发性

尽管中外学者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是一种“新安全”或“新威胁”,因为它们大多是“始发”的安全问题。这类新型安全问题是过去很少见到或者根本没有见过的,现在却变得日益“现实化”与“普遍化”[10]。正如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网发表的俞晓秋《国家安全的新焦点——非传统安全》一文,认为非传统安全问题其实是西方冷战后除军事安全问题之外的其他各类安全问题和威胁的一个“总称”,其含义指的是“正在形成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现状的一种新的认识和一个新的安全研究领域。”用“当代”一词加以限制恰好能体现“正在形成”和“新”的特点,(从语言节奏及构词上,比已有的“新的安全威胁”显得严整和书面化,更符合现代汉语构词以双音节为主的趋势与习惯),“当代”字眼一入眼帘人们会首先想到它是个新的安全问题,不同于“传统安全”,而且“当代”与“传统”构成一对反义词。当然“现代”与“传统”也是反义词,“现代”意为“现在这个时代”,但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用它来表述西方冷战后新形成的一个话题,则时间上过于不确定、过于长久,而“当代”为“当今时代”的意思,当代的事、物、观念,都有新的含义能说明问题的始发性,在时间的界定上也能说明自西方冷战结束后新形成的一个话题。

再者,国外学者也有以“当代安全”命名的专著,如泰瑞·特里夫的《当代安全研究》以“当代”一词冠名。国内学者在研究中也经常使用“当代安全问题”的表述,如北大朱峰教授在2004年的《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非传统安全”解析》中指出:“1970年安全研究术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国际安全开始取代原来常用的‘国家安全概念,这一变化反映了学术界和政界的共识:当代安全问题在范围上是国际性的。”

2.以“威胁”作中心词,突出其本质“危害性”

国外学者也有以“威胁”作为中心词的,如前文提到的“non-conventional threat”(非常规威胁)、“non-traditional threats”(非传统威胁)、“new security”(新威胁)等。“威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武力威迫恫吓使人屈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动词,(某些因素)造成危险或危害”。可见对同一词语的解释不尽相同,后者比前者认识到了“威胁”不局限于用武力使人屈服,危害的因素更宽泛了,这一点与当今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比较吻合,更适合于当今的安全问题。尽管“安全”本身的含义指没有危险或不受威胁,但以“威胁”作为该词语的中心词,具有更强更醒目的警醒与威慑力,凸显其“危害性”,也能更好地体现有关“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一些特点诸如成因的潜在性、传递的扩散性、表现的多样性、治理的综合性等[11],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严重危险或危害性,因此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国家政府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总之,若以“当代安全威胁”一语来指称当前的安全问题,则有利于避免有关如何界定“传统”与“非传统”带来的难点问题。比如“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界限有重合交叉之处,如经济安全与环境安全的若干问题与军事安全难以区别,政治安全中有许多传统安全的因素,也不断增长着非传统安全的因素等等。因为这种新的安全问题是从传统安全延续和扩展而来的,如果忽视它背后的传统根源,就会造成战略判断与政府决策的失误。[12]“传统”是历史悠久的,代代相传的,“当代”离不开“传统”的传承与遗留,是从传统安全演化而成的,当然与传统有重合交叉之处。

再者,“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一说毕竟是舶来品,是从英语中翻译过来的,要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新词语,也有是否符合现代汉语构词特点与表述习惯的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用“当代安全威胁”一语来表述,语义更加明确,更符合现代汉民族的表述习惯。

注 释:

[1][2][3][5][10][11][12]余潇枫.非传统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王逸舟.重视非传统安全研究[N].人民日报,2003年5月21日第7版。

[6]王振昆,谢文庆,刘振铎.语言学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第138页。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4版。

[8]苏培成.语文现代化和汉语拼音[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9]扬启光.非典:一个新词氤氲化生的文化语言学解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

(靳宜萍 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313000)

猜你喜欢

语义
基于街景图像视觉影像语义分割的街区绿视率研究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法形式
国内语义偏离的研究现状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英汉“走” 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