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天梯的海子
2009-01-29柳青
柳 青
七月的大海
海 子
老乡们 谁能在大海上见到你们真是幸福!
我们全都背叛我们自己的故乡
我们会把幸福当成祖传的职业
放下手中痛苦的诗篇
今天的白浪真大! 老乡们 他高过你们的粮仓
如果我中止诉说 如果我意外的忘却了你
把我的故乡抛在一边
我连自己都放弃 更不会回到秋收 农民的家中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
赶上最后一次
我戴上帽子 穿上泳装 安静的死亡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
最近读海子的诗歌,不能明白如此年轻的生命怎么会对世事有如此的彻悟。那个15岁的少年当年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大学的?那个19岁的青年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走上哲学讲坛的?那个25岁的诗人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将他的人生最后定格的?
食指精神分裂、海子自杀、骆一禾突然死亡、顾城杀妻自缢,我所熟悉和喜欢的诗人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到底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意蕴?
《七月的大海》可以说是海子的死亡宣言。海子在“七月的大海”中看到的只有荒凉和背叛,他迷失在自己追求的精神家园中,曾经以为幸福的家已经不复存在,因为他离开那里太久了,走的太远了。秋收的家在诗人其实是一种痛苦的回忆。对故乡的背叛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种不自觉的行为。1989年初,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我们会把幸福当成祖传的职业”,感觉幸福是那么遥远。“放下手中痛苦的诗篇”,曾经膜拜的文字在经过无数次的叙述之后没有了神秘的气息,在这些文字中,海子看到了痛苦的深渊,看到了死亡的灵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向往此时如梦幻般迷离。“老乡们 谁能在大海上见到你们真是幸福!”海子希望能够有同道者,但是,大海遇故知,那是多么奢望的事。“我连自己都放弃 更不会回到秋收 农民的家中”,茫茫大海之中,海子不知道如何放置自己。没有精神家园,也就失去自我,于是海子就只能回到荒凉,最后选择死亡。
“今天的白浪真大! 老乡们 他高过你们的粮仓”,年轻的海子还没有准备好就独自在外飘流。15岁,应该还是稚气未脱的年龄,如此匆忙走上学术的殿堂难免孤傲。19岁,应该还是懵懂少年,又如何研究哲学命题?25年的岁月,其实还来不及看清现实的荒诞,读懂历史的复杂,思考哲学的命题。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海子并没有做好扮演伟大诗人的角色,生活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所以他只能选择退出舞台。海子之死,还在于:
其一,“愤怒出诗人”,时代缺少诗歌应有的激情,难以成就真正的诗人。面对唐诗宋词,后代文人选择诗歌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巅峰过后,没有经历痛苦的裂变,如何成就新的辉煌。自我意识的过于关注,没有了宏大的叙述背景,一味沉浸于个人忧伤的小资式的感伤情调,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海子找不到新的出路,所以他选择死亡。有人说他是用这种方式坚守灵魂的圣洁,我以为,25岁的灵魂是难以表达多少深刻的思想、完整的哲学思维的。当他将自己的痛苦诉说终结之后,他的悲剧在于没有看到新的生活。
其二,诗歌是一种有意味的文字游戏,没有耐心就难以深入也难以坚持阅读。在80年代的经济大潮中,或许海子感觉到了自己是在诗歌的荒原上独自歌唱,面对几百万如一堆废纸般的文字,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天才诗情。用19岁的年龄去面对深奥的哲学,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世俗的纷扰和欲望,更让他无法解说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们不能不承认海子的早熟,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他还没有能力应对复杂的世界。于是他感觉很累。
其三,我们并不否认他出众的才华、神奇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但是,他的生活又是极端贫困而单调的,他纯粹凭借自己的才情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只是象牙塔之中的作品,他的创作方式让他远离现实生活,他对现实充满迷惑和茫然,他只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最后必然将他引向死亡。海子生前的挚友西川也说:“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朱大可在《先知之门》中认为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这只是一种非常空洞的说辞,看似很精彩的一段话,其实是一段什么也没有说的废话。我们喜欢说海子是天才,我们也确实从他的诗作中看出他的才华横溢,但是,天才往往夭折。海子只是在文学方面具有某种天赋,他没有透过荒凉和死亡来看待人生的大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