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核心竞争力
2009-01-29张建灿
张建灿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涌现出了相当多的论文、文章和著作,但是并未统一,不成体系。这就说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成熟,有很多不足,有很多疑点,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不统一;质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108-01
核心竞争力(Core Cometence )是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公司核心竞
争力》一文中提出后,管理学界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了广泛研究。
1核心竞争力产生的背景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竞争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
1)以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综合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为企业制定战略,这类分析方法称为战略分析法。
2)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迈克尔-波特认为产品的吸引力决定了企业盈利能力。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为五种竞争的作用力: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见下图: 新入侵者的威胁供方议价能力买方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
波特的理论认为行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竞争水平的决定因素,所以他将竞争力的重点放在企业外部环境上的分析,以分析市场结构来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因此被称为“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
3) 以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市场变化迅速,竞争更趋激烈,有很多多元化大型企业面临破产,而一些中小企业却能迎刃而上,现代管理理论无法解释“大死小活“的现象。对此研究的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从对企业的短期资源优化配制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资源优化配制能力的研究。研究发现:企业保持领先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
2有关核心竞争力的论述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通过对当时世界500强中一些电子和机械制造类的企业认真研究,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或者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或知识”。
2)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巴顿从知识观的观点进行研究,根据知识能否为外部模仿或获得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宜被模仿的知识和信息体系,这些信息是专有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因此,学习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基于资源观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资源观的专家认为企业获取并拥有特殊资源的独特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资源观强调拥有独特资源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
4)基于组织与系统观的核心竞争力 。组织与系统观的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和难以模仿的综合能力,它能使企业在特定经营中拥有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它能使企业的各方面技能、多形式的资产和运行机制有机融合。库姆斯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
3质疑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出近二十年来,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论文、文章和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并未统一,不成体系。这就说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不成熟,有很多不足,有很多疑点,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1)质疑一: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证研究的科学性让人怀疑 。这个问题是很多学者提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研究成功企业的案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是他们仅以世界前500强企业中机械制造和电子企业为实践研究对象,这些数据的有效性存在质疑。
数据的有效性主要存在三方面局限性:是企业规模的局限,因为它是从某行业排名前面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是区域经济背景的局限,该数据来自于经济发达得欧美国家企业;是行业的局限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主要是在分析机械制造和电子企业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2)质疑二: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就等于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在批判波特“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他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它认为不应该只关注外部的环境,而应关注企业本身。这样是没有错的,但是研究仅仅回归到企业内部的生产与管理上来,而忽略外界环境的变化,这又是一个问题。然而没有学者把外界环境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研究,难道外界环境真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任何关联?
3)质疑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与构成要素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和判断各有分歧,众说纷纭。如有的学者说“柳传志就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而柳传志本人则认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产品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包括渠道开拓方面)和制造体系中降低成本的能力,但是杨元庆却说管理才是联想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因为内涵的不同,其构成要素也不统一。有的人认为,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的核心,有的人认为核心竞争力=F(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还有人提出核心竞争力=F(技术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能力)。以上每一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似乎每一种观点都没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给出精确的、另人信服的界定。为什么会这样呢?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内容表现形式多样、不确定;是研究者“盲人摸象”各人只“看”到一部分,摸到肚子说是墙,摸到尾巴说是蛇。
第二种解释存在一定矛盾性,我们可以先假设第二种解释正确,那么大家是“盲人摸象”,摸到的部分不同(也可以说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同,那么把所有的瞎子摸到的部分合并起来就是一头“象”,同样把各学者的观点“合并”起来就是核心竞争力。这样就会发现“拼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涉及到的能力几乎是一个企业运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既然是“必要能力”就无所谓“核心竞争能力”了,这就说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不确定。
4综述企业核心竞争力
理论发展已有19年有余,从它被提出,就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人们都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经营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战略。可见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培养道路还很长,现在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还是一个正在整合的模式,还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项目。
参考文献
[1]石滋宜著.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2]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