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09-01-29汤立操
汤立操
摘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环,贯穿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它不仅有助于培养语感,有助于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朗读 语感 说话能力 写作能力 示范性
新课标实施两年多来,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教师自觉地将新课改精神贯穿在每一节课中,特别是语文课教学,一改过去满堂灌的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但也有一些还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笔者了解,教学中忽视朗读和写作教学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现就朗读教学中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所谓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的一种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一种手段。它通过绘声绘色、入情入理的有声语言,阐发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艺术形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朗读既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私塾先生总是先教学生朗读文章,讲究抑扬顿挫,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和理解的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非常重视朗读。他指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也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列为课标所设计的40个能力训练点之一。可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环,应当贯穿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始终。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却有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
一、忽视新课标要求,轻视朗读教学
新课标要求不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时间充足就安排一下,时间紧了则干脆免掉。读写听说中的“读”被片面地理解为阅读训练,朗读教学被挤掉了。
二、朗读方式单调,缺少方法指导
朗读方法用得最多的是齐读和指名读,缺少变化,单调枯燥。教师漫不经心,学生不感兴趣。忽视朗读方法的指导,读前不指导,读后不总结,甚至有的教师仅以读得是否整齐、响亮作为朗读水平优劣的标准。
三、重视“点”而忽视“面”
有的教师把朗读教学中的指名读只集中在个别朗读水平较高的尖子生身上。重尖子,轻整体,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一枝独秀”。
四、没有系统计划,随意性大
朗读教学没有列入语文能力训练计划,它被有些人视为“应急”或“补白”的手段。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代替了计划性、科学性。造成朗读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对朗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第一,在升学率指导中心的控制下,很多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好就行了;第二,课堂教学容量大,教师担心朗读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以讲代读,搞满堂灌;第三,课外布置的朗读训练,很多学生往往不认真完成。
忽视朗读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它使新课标要求不能很好落实,轻视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人才的素质,同时也和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愿望背道而驰。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端正认识,重新审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情感的感受、表达、鉴赏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朗读训练才能获得。学生通过对精美作品的反复朗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因此,教学中可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如利用早读的全部时间和课堂教学中的部分时间,各人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小集体(小组)、中集体(两个以上的小组)、大集体(全班)朗读,还可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朗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还可以利用速读、精读、略读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手段。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朗读的遍数愈多,感性认识就愈深,这样才有可能发展到理性认识,进而体会到作者的立意、写作的艺术,获得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一些文艺性较强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讲解多了反而会破坏原有的意境,只有通过生动的朗读,才能把它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表达出来,使学生从绘声绘色的朗读中领会课文内容,取得分析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
3.朗读有助于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读,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缘于此。
4.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通过教师的表情朗读,能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很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
5.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通过音韵调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并使之牢牢印入人们的脑海之中。总之,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动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和加强健康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朗读的示范性
范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师要想在朗读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自己首先必须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为此,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朗读水平,以加强朗读的示范性。
(三)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强朗读教学
1.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年龄的学生特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同时,还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指导,逐步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口齿清楚、声音宏亮、停顿适当、态度大方、富有感情。
2.利用晨读时间,结合学生模仿能力特别强的特点,借助录音进行模仿练习,纠正发音,学习朗读技巧,以激发朗读的兴趣,调动朗读的积极性,增强朗读的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3.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朗读比赛等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群体的朗读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满怀信心,一定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语文朗读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