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文献综述
2009-01-28黄莉
黄 莉
【摘要】 财政和金融是我国分配货币资金的两条重要渠道,如何在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改革实践给我们提出的尖锐问题。把重点放在研究各级财政的惠农政策如何与农村金融机构对接的问题上。
【关键词】 农村金融;公共财政;金融机构
一、农村金融
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中,来自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的谢婷婷(2008)等人指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有三种不同的流派:即农业融资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崛起而出现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1.农业融资论。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问题。为此,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且利率应较其它产业更低,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同时低利率政策和农村大量信用合作组织的存在,还可促使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金融活动的消亡。
2.农村金融市场论。该理论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有储蓄能力,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低利率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其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因农村资金拥有较高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斯蒂格利茨概括了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失败的七个方面:即对公共物品监控存在问题;贷款外部性问题;金融机构破产的外部性问题市场的缺乏和不完善问题;不完全竞争问题;竞争性市场的帕累托无效率以及投资者缺乏信息等问题。
总结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大多基于国家层次或是整个产业层次,对国家层次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还较少见,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不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割裂,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现象,由于我国各地区间特别是省际间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一刀切”的经济发展政策无法使各地区经济均得到最优增长。
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在我国推进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尚可文教授(2006)指出公共财政的建立要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结合。公共财政的建立应和民主财政机制的建立相结合。公共财政的建立要和形成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相结合,公共选择机制的核心是建立纳税人的偏好显示机制,目的是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共财政的建立要和政府理财方式的转变相结合。公共财政的建立要和财政分配秩序的合理化相结合,在对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全国性的层面,对西部农村公共财政的讨论只是略略提及。由于西部存在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其“三农”问题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西部农村构建公共财政制度必需在此特殊前提下进行。
来自重庆大学法学院和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的刘丹,高黎(2008)指出:西部农村县乡财政体制运行格局是县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省以下地区间差距扩大。构建与完善我国西部县乡公共财政体制的总体思路是科学地界定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范围,科学划分税种,合理配置政府间财权。建立对农村基层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必须坚持事权与财权相呼应和权责对等原则,合理确定基层财政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范围,加大对农村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行西部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目标是构建完整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全面实现西部小康。
三、总结和未来发展方向
1.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该各司其职,根据各自银行不同的职能,为化解农村融资难真正做点实事。
2.针对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农村供给体制和需求体制两者共同来考虑,建立四位一体供给体制,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性质,采取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地方财政适当配套的方式,着重解决好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按照需求结构安排公共产品,应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区域、不同范围、不同发展阶段乃至不同季节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开发测量农民公共产品需求位序结构的灵敏工具,使之成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郑冉冉,张孝岩.农村金融机构进入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3]Patrick,H.196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0ped Countries”[z],Economic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