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社会转型与分配失衡

2009-01-28丁冰冰

企业导报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失衡社会转型分配

丁冰冰

【摘要】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社会转型;社会收入;分配;失衡

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是整个社会系统由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它不是社会某个部分或层面的局部发展,而是社会系统的全面的、结构性的变化。社会转型以结构转换为核心,同时带动社会体制的转换、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这一解释不仅强调社会结构的转换,对于由社会结构转换所带来的其他社会层面的转换。

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秩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组织结构、社会行为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过程中呈现的“渐进性”表现形态。社会转型的实质是社会整合方式,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在这一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内容与活动方式,人们的社会关系与交往方式,整个社会秩序与利益关系都将重新调配。社会转型就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等一系列整体的、全面的变化;社会转型是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的全方位变革,其基础是经济领域的变革,核心是人的生存模式的变更。从转型的顺序来看,首先是物质层面的转型,其次是制度层面的转型,最后是价值观念与社会心理的转型。

一、我国的社会转型的概述

就我国而言,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渐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我国社会转型的时期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转型一直在进行中,我国在十六大明确提出和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型。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重完成四个战略性的转型: (1)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2)由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社会转型; (3)由以政府主导的社会向以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4)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美国当代结构主义理论大师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整合正是转型期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动力,社会结构愈复杂,社会异质性程度愈高,社会分化与整合就愈频繁。社会转型实际上就是在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如果新的整合机制不能很快建立起来,旧的政治整合机制的作用却在不断下降,在该时期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无序和失衡现象。我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的影响深远的问题。社会转型时期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CDP快速增长与就业的失衡;经济快速发展与消费不旺的失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城乡发展失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失街等。

二、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收入和分配失衡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城市内部与乡村内部的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已十分严重。城市居民中,根据1999年三季度多部委的联合调查结果,受调查户按户人均收入由高到低的五等份分组,20%的高收入户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户则仅占6.5%。从人均收入情况看,20%的高收入户人均收入为992元,20%的低收入户为124元,高低之比达8:1。最高10%收人户与最低10%收入户人均收入差距更大,人均收入分别为1717元和82元,收入比高达21:1。农村内部的高低收入分化情况与城镇相似,20%的高收人人口拥有40%以上的全部纯收入。不仅居民即期收入差距极大,居民家庭之间的财富占有状况更为悬殊。

1995~2000年,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上升,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回落。2000~200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幅度回升,由1995年的16.5%上升到2004年的20.38%,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由1995年的66.81%下降到2004年的57.83%,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由1995年的16.7%上升到2004年的21.79%。

总之,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收入和分配失衡,暂时拉大了少数富有者与大多数人之间在利益占有方面的差距,导致多数人程度不同的期望受挫,由此产生“相对剥夺感”,这导致了我国人民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大。

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原因有:

(1)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是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基本原因。我国社会转型的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市场经济的优点是有很强的灵活性,能过增强市场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自身的缺点,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竞争会导致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竞争也会产生优胜劣汰,造成失业,收入差距过大。

(2)我国的分配政策,使得国家的宏观调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方式有好的一面,强调多劳多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收入,这种分配方式所提出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配,使得社会收入和分配出现失衡。

(3)强势利益群体的刚性利益配置机制是深层原因。强势利益群体是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精英联盟,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政治精英由国家高级官员、地方上的中高级官员、国有大型事业单位负责人等组成。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正在过多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的收益在GDP中的比例在下降。位和利益群体的强势影响。其次,腐败成为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手段,成为影响社会利益格局的一个因素。最后,垄断行业的利益汲取机制成为影响社会利益格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分析的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原因可以看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造成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有许多的内在因素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如我国在社会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和与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些制度都是作为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所贯彻实施的,不可否认,这些基本的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消极的影响,导致了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加大,这些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的突出。

从大的方面说,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问题,导致了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剧。现在社会上仇富、仇官现象很严重,以至于许多人打着杀富济贫的口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这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自从2008年10月份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加大,社会不公正现象突出的显现出来,社会的杀人、抢劫等现象更加猖獗,许多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无法生活也选择了去犯罪,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去犯罪,这些产生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从小的方面说,收入和分配的失衡导致消费率的下降。从上面提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95~2004年,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收入相对于居民收入增长过快,企业利润相对居民收入增长过快,居民收入不平均程度升高,都会直接构成消费率下降的有力因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收入和分配失衡都给我国带来了很多问题。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1)从总的来说,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不公正问题完善我国的分配政策。十七大报告对“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作了重要修正:初次分配和再分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一修正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就是在初次分配中就要处理好公平问题,不能把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推到再分配去解决,再分配应该解决它应该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再分配大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再分配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的,只能在此格局基础之上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

(2)针对收入和分配的失衡导致消费率的下降。首先,针对目前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双高的局面,必须增加企业消费和政府消费来缓解收入分配失衡。其次,应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使政府收回国企收益权,并规范资金使用去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再次,为了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企业应更多地把它的所得用于“消费”。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转型虽然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活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转型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分配与收入失衡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是很普遍的并且这个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对此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也只能缓解这个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要在社会转型时期,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分析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存在的有社会影响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著.《整合·超越 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罗谟鸿等编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美]彼特·布劳.《不平的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刘靖华,姜宪利,张胜军,罗振兴,张帆著.《中国政府管理创新 第1册 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姚洋主编.《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失衡社会转型分配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