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市东扎公路变成农民“堵”心路“协议”难解出行难
2009-01-28赵丽瑛杨晓红
赵丽瑛 杨晓红
近日,本刊接连接到海伦市农民电话,反映海伦市东林乡至双录乡通乡公路(东林乡——双录乡——扎音河乡,称东扎公路)破损严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为此,记者前往东林乡——双录乡路段,一探究竟。
艰难的行程
到达海伦,记者来到公路客运站。客车司乘人员告诉我们:“东林乡——双录乡路段现在的路况不好,几乎无法通车,我们的客车须绕道才能到达双录乡。你们如果想经由东林乡去双录乡只能打车。”于是,按照乘务员的指点,我们坐上了一辆面包车,径直向东林乡——双录乡路段驶去。
车子刚刚出城,便剧烈地颠簸起来。车里的人一会儿被甩到左边,一会儿被甩到右边;一会儿脑袋撞到车棚上,一会儿又被重重地摔在座位上,真是苦不堪言。透过车窗,只见路面上沙石裸露,到处坑坑洼洼,路的中间还有两条深深的沟,据司机介绍,那是过往车辆不断重复碾压形成的车辙。
同车的村民介绍说:“这路刚修好时,老百姓高兴着哪,平整的水泥路面,又干净又漂亮,我们出门可方便了。可好景不长,3年不到,这路就成了这个样子。现在小车(底盘低的车)根本就无法通行。路没坏前,从海伦到双录乡也就20分钟,如今40分钟都到不了,真成一条‘堵心路了! ”
路毁是因为修路
在海伦交通局,我们见到了该局的王局长,他说:“东林乡至扎音河公路2006年投入使用,按照当时设计,此通乡路承载不能超过30吨重。近两年,鸡讷(鸡西——讷河)公路、绥北(绥化——北安)高速公路开工修建,这两项工程使用的石料都是由双录乡附近的石场提供,经由东扎公路运往各施工工地。
这些装满石料的车超载、超重,有的达上百吨,大大超出了道路原来设计的承载能力,所以导致了这条乡村路翻浆、断裂、鼓包和塌陷。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已积极与绥北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沟通协调,并与之签订了《公路保修协议》。他们在协议中保证,绥北高速公路竣工后,对因他们施工造成破损的海伦交通局所管养的省、市、乡公路路基、路面、桥涵等,全面进行建设和维修,恢复原状。”
看来,百姓要想走好路,还得等些时日了。
路坏还因资金不足
事情看来已经搞清。但有些细心的乡民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是一条路,跑的都是一样的车,为什么有的路段破损严重,而有的路段路面却相对完好呢?
对此,王局长的解释是:“路面损坏严重之处大多都是水稻主产区,路面损坏与道路两侧长期受水浸泡有关。”
乡民们非常不解的是,既然知道这个情况,为什么当初设计施工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
交通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说:“东扎通乡路造价为45万元/公里,其中国家投资30元万元/公里,地方自筹15万元/公里。因资金不足,当初施工时东扎路没有做水泥稳定沙砾垫层,而是直接用碎石土做垫层,这是造成重车上道,路面严重破损的原因之一。”
“瘦”了身的通村路
采访途中,记者曾经过东林乡到玉泉村的路段,这个路段全长6.1公里。车一上路,我们就感到路面一下子变窄了。好奇心驱使我们下车用尺量了一下,路宽竟然只有3米。
当地的一位村民说:“这路修得实在是太窄了,尤其是错车的时候,让人提心吊胆的,这要是出了交通事故,谁来为我们农民负责?这路哪怕再多出半米宽也好啊!”
记者专门查阅了《黑龙江省通村公路项目管理规定》,那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单车道路路面宽度为3.5米。
“这条路是2006年全乡修的第一条通村路,该路24万元/公里的造价,其中国家下拨17万元/公里,村里自筹7万元/公里,由于配套资金少,所以修成了3米宽。”该村党支部刘书记这样解释。
采访手记
加强推进通村公路建设是国家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状况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宏伟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兴业富民的历史机遇。为此,依据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制定的《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我省专门制定并出台了《黑龙江省通村公路项目管理规定(暂行)》。这个文件除对通村公路的项目、规划、计划和资金如何管理提出具体要求外,对技术标准和质量以及竣工验收等也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不折不扣地按照规定办事,是取得通乡公路建设胜利的必要保证。
然而,有关方面却拿工程质量当儿戏,更不应该用种种的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理由推托着道路破损的责任,致使一些修建不久的乡、村路就已破败不堪,其中原因难道不令人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