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宝健脑进行时

2009-01-27杨翠美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发育婴儿大脑

杨翠美

0~1岁宝宝

营养+睡眠+适度的感官刺激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聪明的宝宝,那么从怀孕开始,你就要了解一些如何使宝宝更聪明的知识,如保证健康的饮食习惯与营养补给,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保持愉悦的情绪等。

●科学胎教

孕妈妈应从宝宝第一次胎动开始,尝试与宝宝进行一些有规律的互动。如在宝宝胎动时通过抚摸给予回应,和宝宝说话,让他熟悉你的声音,让宝宝聆听优美的音乐,等等。这些刺激可以促进胎宝宝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及各器官机能的发展。

●提供正常充足的营养

孕妈妈要加强食补,摄入胎宝宝大脑发育的必要营养,为宝宝出生后大脑的发育奠定基础。

温馨提示

孕妈妈食谱中应该有如下食品:

深海鱼等富含DHA的食物。

核桃、花生等富含锌的坚果。

牛奶、豆浆、鸡蛋、豆腐、虾米等优质蛋白质类食品。

能提供微量元素的芝麻酱、海带等。

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出生后的3~6个月,宝宝迎来了大脑细胞增长的又一高峰。这时,妈妈们要保证自身均衡全面的饮食并坚持母乳喂养。从第4个月起,可以给宝宝增加辅食,让宝宝直接从食物里吸收更丰富的营养,稀粥、鱼泥、肉泥、蔬菜水果泥都是不错的选择。

●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

新生宝宝大脑的发育需要充足的睡眠,睡眠质量对大脑发育的作用甚至比营养更重要。新生儿一天累计的睡眠时间大约在18~22小时(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宝宝的睡眠时间会有所不同)。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他的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

温馨提示

保持房间的温度,理想的室温大致在20℃~21℃。

不要在宝宝的床上放置衣物或其他东西,特别是各种包装袋、塑料纸等杂物。

确保宠物如猫、狗、鸟等不进入宝宝所在的房间。

●为宝宝的大脑提供适度刺激

宝宝的各项感觉器官正逐渐发育完善,让它接受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

★触觉:触觉是新生宝宝发育较早的能力之一。妈妈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抚摸,是刺激宝宝触觉发育最好的办法。

★听觉:宝宝出生几个小时后就能听到声音,2周后就能集中听力,3个月后就能追寻声音的来源。和宝宝说话是对宝宝听觉最好的刺激。

★视觉:6个月以前,宝宝的视力发育还不完善,只能看到物体产生的光和影,6个月后宝宝的双眼才能对焦看清物体。这时,可以在宝宝的床栏上挂一些颜色、图案丰富的挂饰,促进宝宝视觉器官的发育。

温馨提示

可给新生儿看红色绒线球,一般距新生儿15~20厘米,慢慢抖动红球,以引起新生儿注意,再慢慢移动红球,让新生儿追视,这种方法可以训练新生儿的视觉能力及注意力。新生儿很容易疲劳,每次视觉训练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及早实施感觉教育

可通过婴儿的视、听、嗅、味、触、重力感等感觉器官将外部环境的大量讯息传入大脑,使婴儿在“无意识探索”中获得观察、专注、记忆,产生想象、思维、语言表达及操作能力等。

★布置环境

让婴儿多触摸各种不同质地、形状的物品。如硬的积木、塑料球,软的毛绒玩具、吹气玩具,干净的树叶、小花小草等。还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能动的悬吊玩具及五颜六色的图画卡片。

★逗笑促进大脑发展

在快乐的情绪中,婴儿的各个感觉器官最灵敏,接受能力也最好。父母要尽早逗婴儿笑,记录下日期,作为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资料。

★发音练习

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对声音作出反应。2个星期左右,他们能分辨人的声音与其他声音。2个月时,开始懂得讲话中所流露出的感情。3个月时,会用自己的咿呀声对父母的声音作出“回应”。家长要抓住机会,多和宝宝对话,促进其大脑发育。

●手动作的训练

手是孩子的第二个大脑,宝宝手的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双手紧握拳头(1个月)—伸开手(2个月)—被动握持(3个月)—主动抓握(4~5个月)—抓不准(5个月)—伸双手满把抓物(5个月)—双手握积木(6个月)—倒手(7个月)—拇指、食指、中指捏(8个月)—拇指、食指捏(9个月)—食指扣、按、抠(10个月)—盖瓶盖(10个月后)。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宝宝一些带柄的玩具,如花铃棒、拨浪鼓、塑料捏响玩具等,及早促进宝宝小手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可以等婴儿抓住玩具后,握住他的小手,帮他摇出响声,引起婴儿视听的关注。除了让婴儿触摸和抓握带柄的玩具外,父母也可以让宝宝抓握自己的拇指或食指。

温馨提示

手的精细动作是婴儿最初的智能表现,手指动作的灵巧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大脑的发育成熟程度。

2~3岁宝宝

动作促进宝宝的智慧

2~3岁是宝宝肌肉和动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动作发展这种内在需求的驱动下,宝宝成了一个闲不住的小调皮,这时正是通过各种动作促进宝宝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的好时机。

●小手动作促进方案

不断提高小手的灵巧性、双手配合的协调性以及手眼协调性。

★1岁左右。家长可以逐步让宝宝尝试一些需要手眼协调的任务:如提供瓶子和瓶盖,供宝宝盖好后取下;提供一些珠子(豆子或其他类似的小物体)和瓶子(或类似的其他容器),让宝宝把小物体装进去倒出来;提供一些积木供宝宝垒砌、推倒,等等。

★2~3岁。宝宝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可以把扣扣子、洗手、用勺子吃饭等动手机会留给宝宝,在锻炼他们小手灵巧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行走动作促进方案

★1岁左右的学步儿很喜欢离开妈妈的怀抱尝试自己走路,他们可能经常会摔跤,但妈妈一定要懂得放手,为宝宝创设一个自由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环境,并给予宝宝鼓励,因为这是他学会走路必经的一个阶段。

★2岁左右,宝宝的行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除了继续挑战各种不同的动作,妈妈还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器械,如滑滑梯、滑板车等进一步增强宝宝的运动兴趣,提高宝宝的运动能力。

★2~2.5岁宝宝动作培养方案

独自上、下楼梯练习。用玩具逗引、鼓励宝宝上、下楼梯,使其能不依靠家长或栏杆自己上、下楼梯。可选择无扶手、只有3~4级的阶梯练习。

双足跳练习。家长牵着宝宝的双手,鼓励宝宝向上跳跃。然后,逐渐训练宝宝能独立双足跳。但是,不应当让孩子过分迷恋于跳跃(特别是从高处跳下),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没有形成脚弓,过多的跳跃有可能形成平足。

继续让孩子多做动手游戏,发展手部动作。可用积木搭楼房,和孩子玩拾物的游戏,比赛用绳子串珠,学习用筷子来取东西,折纸等,发展手部动作。

★2.5~3岁宝宝动作培养方案

单脚站立练习。双脚可交替训练,使双下肢力量均衡。逐渐训练宝宝能独立单脚稳定地站立几秒钟,可用竞赛的形式鼓励,使宝宝能够逐渐比较稳定地单脚支撑。

跳高、跳远练习。可在地上放一张纸或画两道线,要求宝宝向前跳时不能踩到纸张或线内,调节纸张或两条线的宽度,训练向前跳跃的距离。

发展动作协调能力。泥塑、拼贴画用到搓、揉、压、卷、捏等各种动作,既可发展宝宝动作的灵巧性,还可促进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轮童车。骑三轮童车既能增强宝宝的体质,又能培养宝宝胆大心细、注意力集中等优良品质,还可以借此训练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良好的反应能力,并能帮助宝宝理解交通常识。

温馨提示

在鼓励宝宝动作发展的时候,安全问题是妈妈时刻要注意的问题,电线、桌角、电源插座、开水瓶、剪刀等一切安全隐患都要消除。给宝宝玩小物件时一定要有大人陪伴,告诉宝宝这些东西不能放到嘴里。

〈〈〈链接:

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博士宫本忠雄说:“弹跳对活跃脑子很起作用。”对孩子施行弹跳训练,得根据孩子的年龄与运动能力等各种情况来定。

★10个月左右的宝宝开始尝试站立,此时父母可扶孩子站立起来,并用手托在其两侧腋窝,孩子将会借力用两脚频频跳跃。

★1岁半后,父母可在床上或光洁的地板上放一坐垫,让孩子站在坐垫上往下跳。

★2岁后,孩子的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可做“兔跳游戏”。即父母在孩子前面作双脚跳示范动作,孩子模仿着向前跳;或者父母拉着孩子,让他借力向上跳。

★3岁后,孩子完全能够独立地进行各种弹跳活动了,跳绳、舞蹈、踢毽子、跳橡皮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爱好,鼓励他选择一种或几种交叉练习,每次10分钟就够了。

3~6岁宝宝

语言促进宝宝的智慧

语言能力不仅能促进宝宝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宝宝思维发展的外显标志之一,是宝宝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工具,关系着这一阶段宝宝自信心的养成。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宝宝的语言发展。

●让宝宝有话敢说

不少家长代替宝宝说话,将他们想说的都说出来。其实,这种做法剥夺了宝宝说话的机会。时间一长,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聪明的家长一定要把一切说话的机会让给宝宝,尊重孩子,鼓励他与同伴、周围的成人进行交谈。当宝宝遇到表达困难时,家长及时给予鼓励,让宝宝大大方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让宝宝有话可说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宝宝有所思,才会有所言。为了帮助宝宝有话可说,应拓展宝宝的生活环境,经常带宝宝去公园、动物园、超市、美术馆、图书馆、儿童剧院等,丰富宝宝的语言素材。只要妈妈能为宝宝提供接触丰富信息的环境,宝宝自然就会有话可说了。

●让宝宝有话会说

除了提供表达的机会,丰富表达的内容外,让宝宝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也是必要的。所以,妈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榜样效应,如果希望宝宝的表达有条理性和逻辑性,那么自己在交谈的时候就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为宝宝提供规范的模仿语言,经常和宝宝一起阅读优美的童话故事、朗读有趣的童谣。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语言是宝宝语言学习的规范老师。

温馨提示

宝宝的发展是各个方面同时进行的,上文依据年龄分别论述只是为了突出各个阶段家长的指导重点。总的来说,在宝宝0~6岁这一阶段,家长要关注宝宝营养、睡眠、运动、语言等各方面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发育婴儿大脑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喂养硬指标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
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
给婴儿制作补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