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
2009-01-27王静磊
王静磊
2009年9月13日—15日,“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山东兖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联合山东兖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新疆博物馆等专家学者以及教界人士近90余人,其中有黄心川、杨曾文、方立天、楼宇烈、温玉成等著名专家。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8篇。兖州市市委书记田志锋代表兖州市委、市政府在研讨会上致辞。
2008年10月,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了一批珍贵佛教文物,其中包括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宋代碑刻以及大量舍利。经鉴定,石函、鎏金银棺、舍利金瓶、宋代碑刻为国家一级文物。本次会议,专家学者针对兴隆塔地宫佛教圣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兖州佛教历史文化、兖州佛教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兴隆塔地宫佛教圣物历史文化价值。
著名佛教专家杨曾文的《从宋代佛舍利崇奉看兖州兴隆塔舍利的出土》认为兖州建塔供奉舍利是在北宋朝廷尊奉佛教,重视和支持佛经翻译、大力扶植佛教传播和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对于谭世宝认为出土碑文是法藏死后由别人为他写的行状,杨先生认为碑文中的文字取自法藏致州政府的信。法藏的生平事迹因佛传中没有记载,故难以做细致考证,杨先生从宋廷对法藏封号赐紫推测他应是身份特殊,或是对送朝做过有功之事。最后,杨先生认为兴隆寺考古出土的文物是当年兖州地区佛教兴盛、舍利崇奉之风盛行情景的再现。谭世宝的《兖州兴隆塔地宫宋嘉桔八年十月六日“安葬舍利”碑考释》最早对出土石碑上的文字做了细致考证,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文字基础。杨维中的《兖州兴隆塔藏佛舍利略析》对法藏来华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法藏最后终老中土与于阗国被黑韩国代替有关。温玉成的《于阗僧人法藏与兖州宋代金棺》认为法藏的身份应是于阗国使臣,进贡390斤的白玉其目的是为了在与仇敌哈刺汗王朝的争夺战中得到宋朝的支持,另外,他指出金棺图纹有着很强的于阗因素,临涅槃图中表现吐蕃形象的国王很可能是古格王国的一位国王。贾应逸《兖州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碑与于阗佛教辨析》在将出土碑文和敦煌文书的相关资料仔细研究后指出,法藏就是于阗国王李圣天的儿子,原名总尝(综常)。严耀中《跋(兖州兴隆塔地宫“安葬舍利”碑)》认为碑文透露的一些北宋时期的佛教信息值得关注,法藏为于阗僧人反映了于阗发挥着中西佛教中继站的作用至少延续至北宋前期;法藏西行所取的不是经典,而是佛像及舍利与这一时期密教的流行有关,因为密教仪轨的实行体现为对法器的重视。
2、兖州佛教历史文化。
麻天样的《兖州佛牙与佛牙舍利——从历史到现实》认为现在的兴隆寺即是隋文帝分封舍利时诏建的普乐寺,出土的佛牙是由法性自京师带来。万里的《兖州兴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称演变考》对兴隆寺的历史进行了梳理,认为兴隆寺即是隋代的普乐寺,唐中宗神龙元年改名中兴寺,神龙三年又改名龙兴寺,现保存的兴隆塔为清康熙年间历地震破坏后重新修整而成。王荣国的《唐宋兖州龙兴寺佛教探讨》建议石碑碑题定名为“宋兖州龙兴寺大悲院葬舍利文”,他认为兴隆寺为宋时龙兴寺应无疑议,但是否就是隋时所建的普乐寺,现下结论还为时尚早。对于兴隆塔他也认为不是北宋所建,应是清康熙年间地震毁坏后重建。黄夏年的《僧传所见的南北朝时期兖州佛教一瞥》对僧传中活跃在兖州的僧人作了介绍,并指出,自古以来北方僧人重实践,南方僧人重义理,兖州地理位置处于南北交界,因此兖州僧人是学问与实践各有偏重。徐文明的《兖州高僧与隋朝舍利分布》对隋代参与舍利分封的兖州僧人法性、法瓒、宝积的生平事迹做了考证。何孝荣的《兖州佛教初传及兴隆寺始建考》认为佛教大概于东汉初期传人兖州,南北朝时期兖州佛教兴盛,兖州兴隆寺即是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兴建的普乐寺。
3、兖州佛教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温金玉的《兖州佛教文化产业建设构想——以兴隆塔为中心》首先梳理了当代佛教文化产业与社会和谐互动过程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其中重点介绍了灵山大佛景区、海南三亚海上观音园区、奉化弥勒文化园区、法门寺佛教文化园区以及少林寺等。对于兖州今后佛教文化产业的展望,他认为兖州有三条文化支脉——儒学背景、宗教朝圣、民间文化,并提出“一佛一塔一圣人”的朝圣旅游口号。梁胜兴的《兖州佛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问题探讨》提出兖州佛教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可持续开发的价值观,以民为本,以史为鉴的根本原则,在复兴兖州佛教历史文化和追求现实生活实践上双赢,并大胆建议新景区的建设可以迁址别建,既节省开支,又提高了建制规模的自由度。向世山的《兴隆寺圣物巡礼与大众佛教信仰》对圣物巡礼全国这一信仰崇拜形式作了介绍,追述了“行像”的源头和盛况,希望兴隆塔地宫圣物在适当时机再次实现巡礼全国圣境。释清静的《佛教朝圣与旅游经济》认为兖州在发展佛教文化产业上有着四种优势:一地处济宁中心,距三孔、泰山、微山湖等景区较近的区位优势。二有着“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的交通优势。三文化遗迹多的资源优势。四具有较强接待能力的基础优势。
本次会议讨论热烈,历史与现实并重。基本理清了兴隆寺的历史渊源,在充分挖掘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今后兖州市佛教文化建设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