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电脑寄真情等
2009-01-25马韦等
马 韦等
一台电脑寄真情
马韦
2008年6月12日,受云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的委托,省总工会副主席王惠萍代表省总工会前往楚雄州农科所看望慰问了李开斌,并将2万元现金补助给了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
这2万元现金有两个用途,一是为农科所购买对稻种的设备,二是为李开斌购买一台手提电脑。
原来,《云南科技报》2008年6月5日刊登了一篇名为“李开斌:为农民增收22亿元”的文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开斌坦言,因为没有分析设备,农科所的工作人员只能凭经验或用手剥开稻米进行粮种判断,难以得到准确的数据不说,指甲也磨破了。
因为长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稻种选育工作,加上过度的辛劳,李开斌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天阴下雨的时候,他会感觉到手臂麻木,行动极为不便。为了一生执着追求的水稻育种事业,他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
每逢水稻杂交,李开斌和他的同事们必须在大约40摄氏度的高温下进行工作,不能开窗,而且一千就是六七个小时。谈及此,李开斌则淡淡地说:“没有办法啊,习惯就好了。”
在成功培育出一系列优良稻种之后,李开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赞誉,同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和奖励。他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8年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有人劝他:“凭你的资历、贡献,不必那么辛苦了,只要动动嘴就行了。”这时,他同样是淡淡地一笑:“习惯了。”
现在,有了云南省总工会送来的崭新的手提电脑和剥稻种的设备,李开斌的工作劲头更足了。田间地头,依然是他忙碌的身影和专注的眼神。
劳模在成长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省各级工会先后推荐和资助了数名劳模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进修和深造,他们有的已经学成归来,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有的正在完成学业中。
李正元:从税务员到副分局长
走进麻栗坡县地方税务局分局长办公室,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服务热情到位、业务熟练轻快。他就是该分局副分局长李正元。
1996年7月1日是一个乡镇街天,在依法征收屠宰税的工作中,他被抗税暴徒用拳头打得头部和鼻孔流血、被锋利的尖刀刺伤左肩,鲜血直流时仍不退缩,坚持让其补交了税款后才住进医院,用鲜血捍卫了税收的尊严。
2000年,李正元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9月,云南省总工会关爱劳模的工作和学习,推荐保送他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工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进行四年的脱产学习,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2006年9月,全县地税系统开展第二轮竞争上岗活动,他凭借着娴熟的业务技能、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和支持,竞争上了一分局副分局长的岗位。(张目鹏)
罗家发:从掘进工人到副坑长
1985年12月,21岁的罗家发从部队退伍来到个旧市革新矿当了一名井下掘进工人,着迷般地与掘进工作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上班他比别人先到作业现场,下班他比别人走得晚。重活难活抢着千,危险时刻抢着上:一次,由于下大暴雨,造成井下大面积积水。他闻讯后立即带领10多名抢险队员奔赴作业现场连夜抢险,将被水淹的电机车、凿岩机等设备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挽回损失价值20多万元。
长期的劳动和没有规律的饮食,导致他身患糜烂性胃病。领导几次想把他从艰苦的生产一线撤下来,他总是婉言谢绝:“我习惯了井下一线工作,舍不得离开‘坑哥们!”
2000年5月,罗家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2年9月,罗家发经组织推荐并考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6年7月完成本科学业归来。组织上根据他要求重返井下生产一线的意愿,由他担任云锡老厂分矿南部坑副坑长,主管全坑的生产和安全工作。(孙荣富)
尚秋云:从纺织女工到工会副主席
1986年6月,带着童年编织的梦想,尚秋云跨进云南滇西纺织印染厂大门,当上了一名纺织女工。
“千人纱,万人布”。打结,则是纺织的入门功夫,尚秋云跟着师傅在织机的二尺弄挡里耳听、眼看、手练、跑巡回,不懂的总要问个明白。晚上下了班,还要带上一把废纱回宿舍练习,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据计算,一名布机挡车工在24台布机中巡回上一个班,要来回不停走动10多公里。有一次布机突然发生故障,飞出的梭子打到尚秋云的头部,鲜血直流,引起阵阵眩晕,值班长和工友把她送进医院手术后,她又回到机台上班。
“千里巡回不松一步,万米布面不漏一疵”。尚秋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了11年出勤率达100%,11年平均完成任务为107.2%。199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工会组织的关心重视下,1996年至1999年,尚秋云在大理州委党校函授班学习;2001年至2005年脱产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
2005年8月,尚秋云当选为大理市总工会副主席,分管全市女职工工作和困难职工帮挟中心工作。帮扶中心被评为“全国工会帮扶中心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充满爱心和阳光的困难职工之家。
肖丽萍:从“神刀手”到工会干部
被誉为神刀手的肖丽萍,1979年3月开始割胶至今,在同一地段同一割胶岗位上,连续20年稳产高产,累计生产干胶60.25吨。
刚工作时,为了学艺,肖丽萍骑车到离队十多里远的老技术员那里请教,逐步掌握了“稳、准、轻、匀、快”的割胶技术要领。同时还积累了割畸形胶树的经验。她创造的“长条皮”刀法割胶技术和“长凿口”磨刀法受到农场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的称赞。20年来,肖丽萍共节约胶树耗皮42厘米,这可多割323刀,延长胶树经济寿命3年多。1993年,农场对21割龄以上胶树实行新割制,她加强阴刀技术练习,练刀法,练速度,练控制耗皮,很快掌握了阴刀割胶技术,第一次跨进了云南农垦总局“优秀胶工”行列。
2000年5月,国务院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12月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
也是在2000年,肖丽萍进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
2006年2月,肖丽萍来到景洪农场十分场,成为一名工会干部。(宁云刚)
肖国昆:从炉前工到兴滇人才奖获得者
1991年8月,刚从昆钢技校毕业的肖国昆被分配到建设中的昆锕第三炼钢厂当了一名炉前工。三炼钢厂是昆钢的主力钢厂,而炉前工又是三炼钢厂的重要岗位。
肖国昆的青春是被滚热的炉膛映红的。
他用自己的勤奋练就了一手转炉炼钢绝技,成为炼钢车间的生产骨干,21岁时成为昆钢最年轻的炉长。仅2004年,他所领导的冶炼小组就节约支出409.46万元。在10年的开炉生涯中,炼钢小组从未发生一起轻伤以上的人身伤害事故。先后荣获“全国冶金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第十二届昆明十大杰出青年”、“昆明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2006年3月,肖国昆被组织上送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进修学习。
2009年11月16日,肖国昆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兴滇人才奖。(昆锅)
链接:2009年年底,雪山峡谷的“红衣信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尼玛拉木被云南省总工会推荐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