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因斯坦作客梓园

2009-01-23华振鹤

世纪 2009年6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夫妇博士

华振鹤

1922年秋,爱因斯坦应邀赴日本讲学,他与夫人艾尔莎先到法国马赛,在上海同济大学前校长德国人威斯特夫妇陪同下,乘日本邮船“北野丸”号,于11月13日上午10时抵达上海,逗留一天,再赴日本。

当天傍晚6时,上海名人王一亭在自己的园林式寓所梓园里设晚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前同济大学校长威斯特夫妇、改造社代表稻垣夫妇,并邀请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前北京大学教授张君劢博士、名记者张季鸾、浙江政法学校教务长应时博士及夫人张淑、女公子应慧德等人出席作陪。

王一亭(1867—1938)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实业家、书画家、慈善家。他事母至孝,因母亲不习惯城市喧嚣,遂购置小南门乔家路113号梓园入住。梓园,清朝康熙二十一年由进士周金然构筑,至今已300余年。王一亭人住后,保留了原来的青玉舫、琴台、归云岫诸胜。因园中有古梓,故易名梓园,清吴昌硕(一说郑孝胥)题写园名,园的规模不算大,但构造精致。全园以荷花池为中心,池中植莲,养鱼,又有仙鹤、白鹅遨游其间。四周多奇葩异草,花木扶疏,山石嶙峋。池中筑亭,可供憩息。园东临街处建二层楼住宅。楼上卧室,楼下分别为客厅、书房、画室,十分宽敞。由于王一亭寓所可算中国家庭的典型,他作为画家当然藏有历代名画和自己创作字画的精品。由他来接待爱因斯坦,正是为了“藉便博士观中国家宅情形,并赏览巾国美术品”。(《民国日报》1922年11月13日报道)

在梓园,客人们尽情观赏了主人所藏金石书画,然后入席。于右任首先起立致词。大意说:“鄙人今日得与改造社一起,欢宴博士,谨致代表中国青年略述钦仰之意,博士实为现代人类之夸耀,不仅在科学界有伟大之贡献与发明。中国青年崇仰学术,故极崇仰博士:今所抱歉者,时间匆促,不能多尽东道之谊,尤不能多闻博士伟论惟愿博士在日本讲演既毕,重为我国青年赐诲。”

爱因斯坦接下来致答辞称:“今日得观多数中国名画,极为愉快。尤佩服王一亭君个人作品。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此次匆遽东行,异日归来,极愿为中国青年贡其所见。”时两人讲话,席间诸人都报以热烈掌声。

于是,宾主尽欢极愉,觥筹交错。尤其当应时博士之女公子慧德,年仅11岁即能流利地使用德、英、法三国语言,席间起立朗诵德国名人诗篇,更受到宾主一致赞赏。宴会直到9时左右方散席。行色匆匆的爱因斯坦还赶去参加日本学士会的欢迎宴会,接受祝辞,发表答辞。等到回到船上已是凌晨时分,几个小时后他便远涉重洋,东渡日本了。

对于浮光掠影式的上海一天之行,给爱因斯坦的印象有好有坏。他对人说:“余第一次到东方,极为欢喜,有许多惊异之闻见。此间理想的气候,澄清之空气,及天空灿烂之星斗,皆使余之头脑得一难以消灭之印象。此种印象,余将永不忘之。”

然而,上海租界的高楼大厦与老城破破烂烂的木房子和排挤不堪的贫民窟,其反差之大,令爱因斯坦的心灵为之震颤。他记下了自己对上海的印象:“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民族,似乎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毫无关系。”字里行间流露了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不满,而对某些中国劳动者的麻木,又表现出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愫。尤其当他“坐在人力车那软绵绵的车垫上,让自己的同类像畜牲一样拉自己,真有如坐针毡的难受。”他说:“简直是罪孽啊!对于自己也间接参与了这种丑恶行径,我感到羞愧,但又无能为力。”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夫妇博士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夫妇自编曳步舞,快乐感染数百万人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森博士作战室
成功来自谦虚
“爱因斯坦”
平博士密码
博士蚊
邀请了多少对夫妇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