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切莫忘记“健康第一”
2009-01-22王宝祥
王宝祥
现在,人才竞争年龄段前移,从大学下移到中学、小学、幼儿园,甚至在怀孕时,母亲就开始从饮食、情绪和生活环境等方面考虑对孩子智力、性格的影响。所有的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人成才,走向成功,过高质量的生活。然而,目前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往往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出现了严重的“片面教育”、“过度教育”现象。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沉重,导致学生基础素质难以提高,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事实上,不仅学生的负担非常沉重,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也是精疲力竭,甚至无暇东顾,本来最应重视的身体健康被漠视了。教育领域的问题严重而复杂,需要综合治理,不能简单地把原因都归在教育改革上。这里只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进行探讨。
孩子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请看几组传媒报道的数据:
据调查,北京城区男女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已经达到27%和15.9%(男女平均21.7%),比多数西欧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还严重。而肥胖可能带来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隐患。(《北京晚报》)
据新浪网新闻中心报道,2007年四川省绵阳市城区高考考生体检的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负责人介绍,城区内参加体检的总人数为12891人,全部合格仅有883人,比例不到7%。其余11907名考生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合格项目,他们因近视、肥胖、身高、传染病等原因,在报考专业上受到限制。
一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其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如果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报考理想的专业,影响往往是终生的。我们能不重视孩子的健康吗?
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心理上的健康更容易被忽视,而问题也非常严重。
笔者曾为一位母亲咨询,她为孩子“花钱择校”进了一所中学,由于压力过大,孩子产生了精神疾病,已经两次住进精神病医院治疗,每天都要服药。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父亲(一位司局级干部)还固执地认为“儿子的思想不过硬”,需要进行思想教育。这位父亲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许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是无知的,一些学生的心理疾患没有得到及时地疏导与治疗。
上海某区一位教育干部写过一篇文章,文中讲述这个区半年的时间里,由于心理原因先后有18个中小学生自杀。最小的只有9岁,大的18岁(高中学生)。这位教育工作者呼吁,中小学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另据报道,南京曾发生5岁孩子自杀的惨剧。这些,多么令人痛心哪!
多项调查告诉我们,现在中小学生心理疾患检出率不断增加,有15%~2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南方某大城市调查,25%的中小学生议论过自杀。这个数字与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调查的“大学生想到过自杀”的比例一样,都是25%。全国妇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告诉我们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大多数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固执、怪异、焦虑、偏激、孤僻感、自卑感、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多个方面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心理不健康,轻则影响情绪、人际关系、睡眠、生理健康、学习,产生多种不正常行为,重则危及生命。可见,重视心理健康是当务之急。
我们向往快乐学习
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呢!需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青少年儿童健康问题这么严重?应该说,孩子们的健康问题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教育部门的原因,更有家长的原因。
从家长的思想认识上来看,存在严重误区,家长过分看重学历,在学业上,对孩子“狂轰滥炸”。许多家长认为有了学历,就有了工作保证,就有了成功的未来。于是就在已经很重的学习负担之外,给孩子层层加码,弄得孩子苦不堪言。“课外班”更是“多多益善”,有的学生,每天课后都有“班”“奥数班”、“英语班”、“同步辅导班”、“钢琴班”、“作文班”……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不管是否有所收获,一味地“强力灌输”、“疲劳轰炸”,孩子们长期健康透支。最近,上海调查孩子们的“十大心愿”,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向往快乐学习”。
真的是学历决定一切吗?2009年大学毕业生635万,目前国家公布的就业比例为68%。就是说,还有近200万的大学毕业生没有着落。学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力,没有能力的人很难立足于社会。而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从事实践和发展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们锻炼身体、获得健康的机会。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解放”学生的艰巨任务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和家长共同努力。
一位教育部的领导引用民谚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教育得法,皆能成才。”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是符合规律的教育原则。
给家长们的建议
1重视学校教学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在学校给学生的负担之外再层层加码。
2不要盲目地报课外班,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报班不要超过两个。
3每天给孩子“玩耍”和“锻炼”的时间,学习过程中要适时休息,不要搞疲劳战。
4多鼓励,少批评,多理智,少指责,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