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创作
2009-01-22小蓟
小 蓟
能把剧本模式变成可视化的技术,究竟是电影和剧作家的福音,还是祸根?
“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把你带到了我面前?”电影《卡萨布兰卡》开场时,落难英雄·雷克·布莱恩(Rick Blaine)遭遇了这个疑问。屏幕前的老中青三代观众也肯定想问同样的问题——自问世以来,这部电影已风靡世界60多年,无数人看过它,无数人看过它不止一次。
究竟是什么让《卡萨布兰卡》如此引人注目?
伦敦大学的两位计算机科学家Fionn Murtagh和Stewart McKie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两位科学家与学校中同样想知道答案的媒体艺术系剧作家Adam Ganz共同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这个三人组希望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剧本的成败?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部影视作品会一鸣惊人而非默默无闻?
“要粗略区分一个类似《虎胆龙威》的动作片与《卡萨布兰卡》这种真正的戏剧,只须看两剧脚本中动词与角色名字出现的频率比就行。”而这个三人组,则希望找到更精细的办法去发现文本中更深层的结构。
他们的算法能有效衡量每个单词出现的频率,甚至是相对位置,通过这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软件就能发现作品的内在结构。通过分析常用词相对位置的变化,还能发现那些包含冲突的小事件如何像调料一样被撒入情节中。比如,在《卡萨布兰卡》中,两个常用词是角色名:雷克和伊丽莎,算法就跟踪了这两个名称何时同时出现,何时单独出现。而这些,刚好彰显了剧情的变化。根据Murtagh的说法:这些曲线勾勒出来的伊丽莎的情绪变化与剧情的吻合度令人吃惊。从中,你可以清晰看到伊丽莎一次次靠近与远离雷克。
分析显示,那些能够流行起来的影视作品,不论是电影《卡萨布兰卡》或是电视剧集《犯罪现场调查》(CSI),模式都类似——它们通常被分成一个个片段,每个片段都有一个戛然而止的小高潮,而到了结局部分,片段会变得略长。所谓的风格流派只表现在片段的长度和整剧节奏上面。对专业的剧作家们而言,剧本模式的说法并不新鲜,Ganz就曾坦言:“我们的发现不是什么秘密。”但它量化了那些早已成型的模糊标准。
然而,对那些注定了默默无闻的剧本,这个方法的敏感度如何呢?很不幸,几位研究者都没有机会拿到那些确实不成功的剧本。于是他们把《卡萨布兰卡》的剧本打乱重排,做成了一个剧情相同但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剧本。按照他们的算法,重排后的《卡萨布兰卡》打分很低。
现在,三人组希望将自己的算法来“模式化”剧本。但这种方法是否会扼杀那些不符合好莱坞模式的新创意呢?Ganz的答案是:不会。即使是《记忆碎片》这类非传统电影,在他们软件的分析中同样表现出色。Ganz甚至认为:“如果说软件对剧本中创新的东西会有所表示,那就是,它能把真正的创新从那些肤浅的表面创新中挑出来。”
一位来自南非的剧作家赞扬这种软件可以协助写作者修改和评估自己的作品,因此“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激动人心的工具”。然而,并非人人都对此信心满满。一位电影研究学者就表示:“这种方法低估了视觉和声音效果在影视剧中的重要性。”
无论同行们意见如何,Ganz还是坚持自己的发明是剧作家的福音。他说:“剧本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们只在评估时被阅读。一旦成功,却没人会再去读它。”所以,剧作家需要一个软件的帮助。
目前,三人组中的McKie已开通了一个网站(http://scriptcloud.screenplayanalytics.com/),供写作者在线提交和分析作品之用。虽然,Mckie在最后特意说明:这只是基于流行电影剧本给你的剧本的一个参考,我们的结果只做参考,一个好玩的参考。但是,关于机器与写作的讨论,这还仅仅是开始,将来会如何?我们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