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批评
2009-01-21季树名
季树名
全国人大代表邵喜珍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假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现在我们普遍提倡赏识、尊重、以人为本的教育,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现在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的表扬、奖励、赏识,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个性脆弱,心理承受力弱,受挫能力差。因此,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要认识到批评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
当然我说的批评并不能等同于体罚,更不是想替“棒打出孝子”平反。在爱心教育风靡全球的今天,我们教师不应放弃出于爱心和责任心的批评。出于爱的批评自然要讲究艺术。
首先,批评要态度诚恳。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态度要诚恳,要保护好他们的脆弱的心灵,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批评完全是为他们好,是替他们的前途未来着想,从而在心里真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改正先前的缺点或错误。如果批评只是一味地揭伤疤,自然会伤害他们的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在心理上抵触老师,不但很难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还很有可能彻底走到老师的对立面,和老师针尖对麦芒,那一定不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其次,批评要讲究公平公正的原则。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改掉身上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之中。成长中的青少年特别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害怕被群体孤立,所以出于老师爱心的批评要公平公正,不能用一个学生去否定另一个学生,也不能因为成绩的问题使天平失去应有的平衡,要杜绝“一好(成绩好)遮百丑”的现象。批评时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就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良药也要爽口。“良药苦口利于病”,无论药多么好,要是苦得让人吃不下,那是治不了病的。因此我们需要为良药加点蜜糖,让它爽口。批评就是良药,它治的是人思想上的病。要想让批评也“爽口”,就必须注意批评的语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批评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因此批评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学生着想,要顾及学生的承受力、尊严,不要用讽刺挖苦性的语言让他们难堪。
最后,批评要专业、有针对性。韩愈在他的《师说》中有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业,外行只能看热闹,而内行却能深悟其中的道理,做事游刃而有余。源于教师爱心的批评当然也要讲究专业性和针对性,否则很难让学生心悦诚服。
有一段时间,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初三毕业班学生佩戴手饰之类的问题。虽然时常在班会课上利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但班里总是有学生偷偷地戴。我读了有关青少年心理方面的文章,了解了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人生当中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特别是性机能的成熟导致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如追求独立、内心叛逆等。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不懂得主动避免接触一些不好的外界刺激,例如一些表现性的书刊、画报、影视作品、图片等,遇到新奇的事就要探究、弄清,别人越强行禁止,自己就越觉得新鲜,更想去揭开“谜底”。佩戴饰品正是他们张扬个性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关键是要看教师如何正确引导。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有位老师通过给学生讲戒指不同的佩戴意义解决了这个难题,我如获至宝,并设计了“身边的礼仪知多少”的主题班会。因为讲的是身边的事,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当我举起左手问学生,有没有人知道佩戴戒指有何不同的意义时,课堂上先是一阵骚动,但很快就安静了下来。接下来,我从西方的传统习惯讲起,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关联的,因此戒指一般戴在左手上。再讲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以及不同的意义:大拇指都是代表的是权势,有故意炫耀的意思;食指——表示未婚,想谈恋爱;中指——已在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小指——表示独身……没等我讲完,有的学生早已羞红了脸,我想这次应该是“化学变化”了,从那之后,班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戒指的踪迹。
教师不仅要给予我们的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要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用我们的爱心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工作单位:江苏吴江市黎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