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
2009-01-21史明月
史明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怎样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关键是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当中。
这就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角色,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现状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要学习的新内容,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也就是教师要做好心理换位,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想学生所想
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这是教师应时刻关注的问题,他们未表露出自己的想法时,要洞察其心理,及时巧妙地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安排一些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学习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时,做好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非常关键,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每一个实验都要指导学生从现象分析而推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概念都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样一个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二、想学生所疑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理解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入体验学生角色,成为学生的化身,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 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这一问题时,从老师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但由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对这一问题却难于理解。 那么作为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思路是这样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就看有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新物质的性质与原来物质有什么不一样?怎样验证有无新物质生成?接着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的小花。第一朵小花上喷上稀醋酸,小花变成红色,说明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 向第二朵小花上喷上蒸馏水,小花不变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与石蕊反应。 向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小花仍然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也不与石蕊反应。 向第四朵小花上喷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中,小花变成了紫色。这样分成四步,从学生的思维角度,逐步分析,学生能自己得出二氧化碳和蒸馏水反应生成了一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的酸——碳酸。
三、想学生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为了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错给学生看,错给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 如在教学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时,学生常常将“+”读成“加”,把“==”读成“等于”,为了纠正,我在读方程式时也故意读错,学生听了以后立即进行纠正,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像这样的例子太多,教师要时常想到学生的错误,及时提醒,不断纠正。
四、想学生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做的实验尽量做,可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动手。积极鼓励学生完成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澜的化学现象,好奇心得到满足,求知欲望更烈。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都是从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有化学实验,就高兴,就想动手,就愿意问老师这个实验我们在家里能做吗?等等。我就找资料给他们介绍与每节课内容有关的家庭小实验,学生做了以后,第二天来学校后,给老师汇报,不足之处,老师给以指点,学生高兴万分。
五、想学生所忘
有人说化学知识一学就懂,一丢就忘。化学学科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比较成熟的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即在用到某知识点时,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起来。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以学生的身份出现,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战胜遗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双重角色,既要做好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领路人;还要扮演学生的角色,和学生一道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共同探索者。教师要将这两种角色集于一身,且进出自如,变换灵活,才能真正驾驭课堂,才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邢台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火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