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网络文化渗透对中国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2009-01-20卢曼丽
卢曼丽
摘要:网络传媒已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而其带来的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正在逐步展现,如何有效防控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带来的消极影响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措施
0引言
网络传媒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社会舆情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有个别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这种新型政治理念的渗透很容易影响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正处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
1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的现状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西方国家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这些西方国家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面对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西方文化的人。
西方国家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2西方国家网络文化渗透中国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2.1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导致青少年的思想混乱。网络使得青少年了解信息的渠道更为宽泛,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随意扩散,甚至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内容等一些低级庸俗的信息也在网上畅通无阻,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由于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而且英美等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形成了网上信息的垄断和倾销,其实质是“文化侵略”。这些受污染的信息对于辨别力不高,社会阅历浅并处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青少年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2.2弱化了青少年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得青少年体验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他们可以扮演盖世英雄的角色来拯救世界,也可以通过“杀人”等现实生活中不敢采用的手段来宣泄自己的怨恨。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自己封闭在与现实生活完全隔离的世界里,沉溺于与虚拟环境、虚拟人群、虚拟事物打交道,未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有可能导致孤僻、不合群、冷漠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交往的能力,有些人甚至会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只会纸上谈兵,无法面对现实的社会。
2.3助长了青少年的个人主义思想。网络的出现,为培养青少年的个性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他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受约束。然而,这种过度的自由往往会导致他们“自我意识”的膨胀。在网络世界里,仿佛只有自我的存在,可以随意做自己高兴做的事,而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过度的个性张扬,往往忽视了人与人交往中的谦让,网上交往的社会性被严重弱化了,助长了青少年的个人主义思想。
3对策
3.1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利用网络引导青少年思想健康发展。以正确积极的交互信息建设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在网上唱响主旋律。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上载有关重要著作和资料,使青少年可随时上网阅读和下载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毛泽东、邓小平的论著,收录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党的政策文献等,使网络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建立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的信息数据库,使青少年方便查找、下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二是开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也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率、利用率。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使先进模范的讲话、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讲座直接进入网络课堂。并且由于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使学习效果远优于普通课堂教学。三是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该网络既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消极信息过滤,又担负起平衡信息的功能。同时,可用网上“论谈”、“交友”、“电子信箱”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这个场所既能隐藏身份又能平等交流.他们可在这里袒露心怀,倾诉苦乐,他们可在这里探讨人生、吸取经验、领悟哲理。它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创造机会,接触青少年的内心。了解青少年的真实思想,掌握青少年的注视焦点和心理动态。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就是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典范,收到了良好的教果。
3.2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由于网络系统的开放性,给某些不道德者带来了许多可乘之机他们可能肆意在网上传播反动的和黄色的有害信息,制造网上信息感染;或是发布虚假信息,随意侮辱诽谤他人,而高科技网络在道德问题面前显得很脆弱。为此,有关部门要做好网络信息发布把关工作,把那些对青少年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青少年客观、全面地了解信息,辩证分析,自主做出结论。
3.3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学校等组织应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知识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征文、网络讨论等,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要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及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依法行政,照章办事。依靠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使青少年认识到在电脑、网络面前必须自主作出选择,并承担所选择的后果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