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2009-01-20苏超唐李静
苏 超 唐李静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发展期,社会矛盾频繁发生,社会文化领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02-0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建设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但也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使得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项越来越紧迫的现实任务。因此,高校工作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各国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也随之出现变化,因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被提上日程。
(一)社会的转型
我国正处在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过渡时期,要完成社会的转型和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目标,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同时又具有巨大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显然,当代大学生是我国人才资源库的最大后备军。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让其认识和掌握我国的宏伟发展目标,并把这一蓝图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和推动力。
(二)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
进入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就要求人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爱国意识、全局意识和国际意识。我们应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提供充分的劳资服务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尤其民主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的今天,很多人沉迷于物质享受之中,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堕落或因不满社会现实而产生消极颓废等不良情绪。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使他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意识。
(三)社会思想的变化
在新的国内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文明生活方式以及道德思想被人们推崇,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民主观念、法律意识增强,行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崇洋媚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不良思想。面对这些变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加大对良好素质的鼓励,而且要利用各种形式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
(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转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日益多元化。这种合作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的彼此依存、相互联系日益加强,大学生在对全球化的了解中逐渐树立了全球思想等观念。然而,当代大学生往往只看到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蕴涵的深层次问题和危机,因此他们片面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文化和生活方式等,这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
在当今国内、国际新形势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很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信仰淡化
信仰是一种精神追求,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一个社会也不能缺少信仰。当前我国正处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变革、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都在促使社会文化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对我国众多个体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动摇其原有的信仰,使其深刻地体验到了信仰淡化带来的困惑与迷茫。青年的信仰教育,尤其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的信仰教育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兴衰的大事。目前,大学生的信仰存在两种状况:一是主导信仰和多元信仰并存;二是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并存。大学生信仰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成长,影响其对社会的判断,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很多西方外来思想充斥着中国现代社会。西方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和人性自私论等严重影响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他们过分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节日为例,现在很多人热衷于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而对于极具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则是不屑一顾。曾被中国人极度推崇的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在今天的大学生眼中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甚至是过时的东西,而西方的金钱至上、利己主义思想则被现代青年推崇,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具有商品化、市场化、平面化和世俗化、娱乐化等特征。大众文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满足了大学生多样的需求,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但由于大众文化自身的特点和我国大众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又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大众文化的商业化特征引发大学生从传统节俭的消费取向转向新潮、奢侈的消费取向,强化了大学生的拥有心理和物质欲望,诱发拜金主义;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和平面化特征使大学生对事物的形象一目了然,长期如此则易导致大学生思维的惰性,沉溺于感官享受而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容易导致大学生逃避崇高,难辨美丑,远离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降低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和大学生实际的文化生活质量。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了一定的阻碍。
三、新形势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为了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素质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认真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从而找出对策,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信仰教育
理想信念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动力源泉。大学生能否成才,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理想信念始终决定他们追求的目标与发展方向。虽然信仰存在着内容、层次上的差别,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最具影响力和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信仰,是社会的主导信仰。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主导信仰,排斥一些不健康的信仰,使他们接受崇高理想教育,特别是个性强、才能和潜力突出的学生。在信仰教育中我们要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信仰教育寓于生活学习工作中,使信仰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真正使每个学生树立起明确而坚定的信仰,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要通过先进模范人物的影响和带动,激励、引导广大学生奋发向上、拼搏进取,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号召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直接传授给广大的学生,从而抵制西方的错误价值观念和腐朽思想意识的冲击。
(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1.结合互联网
我们应把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利用互联网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国际互联网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且宣传影响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将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互联网特长二者相结合,必然会收到很好的传播和宣传效果。
2.互动交流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采用灌输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人们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为克服因过去“我说你听”方式产生的逆反心理的不良后果,我们可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组织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交流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做到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出受教育者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3.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或政府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出外旅游,去革命老区等地方,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形象的拍摄宣传我国的优秀古典名著以及其他各种传统文化,唤起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起社会组织开办相关的报刊、杂志和书籍,使传统文化得到普及。同时,我们还可以在社会不同的群体与组织中聘请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大学生更科学全面地学习和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三)净化文化环境
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全球范围内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中国目前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较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来扩大宣传效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求更广泛的作用空间,要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管理和引导,既发展大众文化,也提倡高雅文化,把大众文化中具有正面教育价值的文化产品甄别和筛选出来,然后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艺术标准,将它们加工改造成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通过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增强大学生对大众文化的分析与鉴别能力,树立科学和健康的文化消费方式,使大众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好学校教育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发挥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执着追求。
总之,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下,在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前,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轶.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丽水学院学报.2009(2).
[2]宋丽萍.大众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