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中进行散文教学
2009-01-20张伟
张 伟
散文教学是语文记叙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作用颇大。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散文时,应该基于散文的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引导学生去品尝 ,去体味。
一、欣赏散文的构思之美
散文取材广泛,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学生往往不易把握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应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点出发进行教学。
一般来说,记人叙事的散文常以人物事件发展为线索,如鲁迅的《范爱农》;写景状物的散文多以空间的转换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如矛盾的《风景谈》;游记散文多以作者的游踪和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
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之美,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以《春》为例,作者用独特的构思,把抽象意义上的“春”用五幅画的形式展示在读者的眼前,使人如临其境。写“春风图”时,作者是煞费苦心的。风无形、无色、无味,难以写出来。但作者通过调动各种感觉来写,就把春风写得有形、有色、有味了。如通过触觉来写“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就把春风柔和暖人的、像母亲一样的特征精确形象地描绘出来了。接着,作者又通过写嗅觉来表现春风的“味”:“风中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还有各种花的香,混合着青草味儿,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写春雨也是一样,春雨不同于其他季节的雨,作者深明其异,只用一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就把春雨细密、光亮、轻盈的特征表现出来了。显而易见,这种特点只有春雨才具备。这样写,正好紧扣了题目《春》,因而恰切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结构为内容服务,散文的线索总是和主题思想密切相联而成为文章贯穿始终的纲。篇章开头、结尾、段落、层次、前后呼应、布局谋篇都由这条线索串连组织。因此,分析散文时抓住了线索就理清了文章的来龙去脉,把握了全文的中心。教会学生这种分析方法,就交给了他们打开散文大门的钥匙,然后才能帮助他们登堂入室。
二、欣赏散文的语言之美
散文的语言优美、生动、含蓄、凝练,一篇好的散文常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多种表现手法描绘出诗一般意境,令人赏心悦目、韵味无穷。
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反复地体会,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这样的例子几乎在所有的散文名篇中都可以找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出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峭棱棱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讲解这段描述塘中“月色之美”的片段,要抓住“泻“、“浮”、“洗”、“笼”、“照”、“落”、“画”这些动词,既要讲清其本义,又要讲清在此处的意义和作用:“泻”字,以动写静,把静态的月光写出动感,与“如流水”的比喻恰切呼应;一个“笼”字,突出了月光的朦胧缥缈;一个“画”字突出了月影的艺术美;其余都借助荷塘的景物(如“青雾”、“叶子和花”、“淡淡的云”、“灌木”等)来写月色的飘逸美,颜色美及梦境一般的童话美、神秘美、和谐美。一句话,写出了塘中月色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之情。
三、欣赏散文的艺术之美
写作特点要讲出真正的“艺术特色”,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里有个“实事求是”的学风问题。许多作品虽选入了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瑕疵的。如《小米的回忆》,这篇文章内容不错,有些段落确为动人,但开篇的一段“小引”就多少有点破绽。《依依惜别的深情》,可称佳作,但个别材料也不一定没有失当之处。讲作品也有个“扬长避短”的问题。“十全十美”的作品毕竟极少。不要给学生的审美观方面留下那种绝对化、简单化的印迹。什么都是“立意深刻”、“构思新颖”、“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这几条,也就没有什么“特色”可言了。每一篇侧重一点、两点,也不必长篇大论地展开,要让学生在朗诵、熟读之中自己去印证、体会,并且学以致用,可有意识地配合作文练习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艺术手法。茅盾的《风景谈》只讲夹叙夹议这一特色即可。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抓住“多点辐辏”式的写景方式和多用两相对应的骈俪语句、读来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这两点讲清楚即可。
四、欣赏散文的情感之美
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饱含作者充沛的感情,因此,要用作品浓烈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健康向上的情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欣赏散文,要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能产生这种效果呢?主要在于作者巧妙地把“父亲”的“背影”放到特定的情景中去表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为了安葬“祖母”,家里没有现钱,必须变卖典质。真是凄惨!丧事办完了,老境颓唐的“父亲”还要到远方去谋求差事。多么令人伤心的一幕!而分别时,年迈而行动已经不便的“父亲”出于对“我”的关心和安慰,硬要爬上爬下地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这样的情景,怎能不令人伤心和感动得落泪?“父亲”的背影,又怎能不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总之,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熟悉散文的特点,用尊重散文的眼光,引导学生慢慢去欣赏、去体味,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入,理解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