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的实现何时才能梦想成真?
2009-01-20刘孝金
刘孝金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新课程中的教学行为应转向对“人”的关注,做到以人为本,并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彰显学生个性。但事实上,目前的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去甚远。
一、班组编制的超额,使得教学不能惠及全体
据笔者了解,目前,除少数大中城市的学校班级人数控制在45人左右外,大多数都在60人以上,多的达80~90人。由于人多,教室空间拥挤、狭窄,学生在教室内转动身体都有困难。由此,面对超级大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是很难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导致部分学生很难弄懂课堂内容。日积月累,这些学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习后进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不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①基本国情所致,生育密度大,学生多;②国家教育投入有限,没有足够的学校接纳学生;③政府认识上的偏差,科教兴国讲得多,做得少。只要学生有书读,管他人多人少,过得去就行。在这种情形下,教学就很难真正做到惠及全体。
二、教育观念的偏差,导致教育不能面向全体
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中国的普通家庭由多子女向独生子女过渡。这样,原来面对多子女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家庭对独生子女溺爱有加,孩子成了全家的重点人物,重话不能说,事情不让做,更不必说冻、饿其身了。同时,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论对否,通通有求必应,使之养成了小皇帝性格;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孩子学有所成,而“小皇帝”式的孩子又怎么能让家长如愿?再者,家长对老师、学校要求高,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视而不见,或放任自流,或纵容庇护,学生不服管教,上网、打架,问题多多,教师难以一一解决。
三、应试教育的魔棒,迫使教学偏离正常轨道
由于人们在潜意识里对升学考试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独生子女无私的爱,加之就业的压力大,无形中让社会、家长对学生的升学看得很重,千千万万的学生争相拥上独木桥。为了生存,学校只好抓升学率,照顾少数人,废了一群人。最近几年来,虽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也只是初中略显山水,高考仍然硝烟弥漫。在这种大环境下,许多家长虽明知自己的孩子升学很难,也不切实际地一味强压他们读书,以期出现奇迹。
四、课程设置的单调,扼杀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受升学考试、教育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呆板、单调,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体育、音乐课只在课表上有,却并不授课,即使开课也只是走走过场,或将之当做学生的调味品。这样,学生玩的天性被扼杀了,个性得不到展示,每天所面对的就是x+y、A、B、C。不少有特长的学生也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又不愿和优等生一样去学习那些被认为是“该学的”东西,从而以“出格”的行为来表现自己,成为了校园另类。
很显然,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学的发展,不能体现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因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应时而生,成为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然而,并不是有了理念就能实践,有了实践就会有效果,它必须有千千万万的人投身其中,探索、尝试、敢为天下先、敢于向传统挑战,不怕失败,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享受学校“因材施教”的快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快学校的硬件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尽可能地按教育部规定的人数办班,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为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创设条件。当然,这需要有大笔的资金投入,有人会说,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一下子难以办到。但笔者认为,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看,再穷也要办教育,而且要勒紧裤带办教育,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就是例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以达到全民提高认识的目的。只有这样,教育环境的改善才有希望,才有可能让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如果仅仅依靠几个希望工程,依赖于教师的艰苦奋斗是远远不够的。
2.实行班级分层教学,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众所周知,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也与后天的努力有关;既有家庭背景的影响,又有教养程度的不同。由此,要想照顾到每一个人,就必须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班级的学生按接受能力的高低,成绩的优劣分成几个层次。在教学中,对各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优等生回答难点的问题,差些的学生回答简单点的问题。有时,优生、差生也可以互相选择回答问题,从而实现平等互助,使学生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就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笔者认为,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分层教学,使之发挥促使学生进步的作用,对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特别关注。倘若我们的教学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校园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各校都应根据实情,办体、音、美等专业性强的特长班,把那些有特长的学生组织起来因材施教,以开发他们的专业潜能,并满足其兴趣爱好。让能学x+y、A、B、C的做学问,不能做的学专业,这样差一些的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从而促进文化课的学习。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在中专还受到多数人青睐的时候,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新兴初级中学的体、音、美专业教学较其他学校来说是办得很有特色的: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升入中等专业的学校学习,比好多学校的普通中专升学人数还多。而这些学生在学专业的时候,文化学习也较以前更专心、自觉,大大提高了成绩。有鉴如此,笔者认为,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他们实现全面发展。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智力表现形式不同,所以不应强制学生做到整齐划一,以免限制了学生的特长发展。另外,如果将音、体、美等课程真正开展起来,也可以与文化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目前,高考专业培训都是等到学生进了高中才开始,往往吃亏吃力,因此,早些做准备,也有利于他们取得较高的专业成绩。
4.做到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学校,长辈是最好的老师。在生活中,疼爱他们、关心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决不是说要娇惯、溺爱他们。国家需要的是品德良好、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的新一代,而不是长在温室里的花朵,更不是浑身长刺的“小皇帝”。家长们应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以期使孩子们保持一个愿意接受教育的心态,有一种为家庭、社会、国家尽责任的思想。其次,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环境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社会的道德观念、金钱观念、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新闻媒体的导向是否正确、无业青年对学生的干扰,等等,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全社会都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氛围,要尽最大努力地净化校园的周边环境,以还学生一片净土。而不是像现在,家长、社会一味埋怨学校教育的不足,不检讨自己的过失,将教育学生的责任都推到学校、教师身上,这是极端错误的。教育是全方位的,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笔者相信,家庭、社会的观念转变了,学校的教育工作就一定会有新的起色,也一定会达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目标。
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还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无私奉献,以使新课改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