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研究体验式”模式课的构建
2009-01-20张久皎
张久皎
一、建构的由来
在新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类正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运用智慧提高劳动的科技含量和不断创新正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做出成绩,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不断创新,并不断地研究,以进行研究性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与学法。
随着课改的深入,笔者认为,应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将之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构建模式,即自己的教学模式,而其他模式、方法则应成为借鉴的对象,决不能直接套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应从继承、改革、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创新的结果,它切合实际,科学性强,可操作性强,并且符合发生认知论: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自己去体验、感悟、发现、研究。体验、发现可以让学习者理解得非常深刻,可以让学习者进一步弄清知识规律的存在性和必然性,它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主体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操作程序
具体程序要视具体课型而定,比如诱导式、发现式、商量式等,都要依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模式。其中,商量式的程序如下:教学设计→课前准备→导引目标和内容→师生通过商量确定目标并开展研究→合作成功→巩固与创新性应用→反思与小节→研究式体验性作业。
三、模式适用的范围和优势
本模式适用于各种课型,其优势是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思维在前、教师指导在后,教师是服务者、帮助者、引导者,符合现代教育观,且深受学生欢迎。
四、一点体会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探索,积极主动地总结,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每一个环节都应尽量保持新意,要引导学生达到最后的目的——会学。
如何使课堂成为提升兴趣、获取知识、形成人格的舞台,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新的教学原则可归纳为“四益”:①益于接受,遵循过程的开放性原则;②益于人,人格教育应尽可能地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③益于导,要充分考虑到学法指导,提高效率,以会学为目的;④益于“三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提高始终是课堂的首要任务。
好的模式、优良的设计,对完成一节课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要将想法变成实际,形成结果,还必须在“细”上做文章,以真正达到设计的目的。只要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预期目标,就保证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但设计与实际操作是有差异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加以完善。
笔者认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深化与完善课堂结构改革是教师必须终身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排列》这节课提供模式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温恒福.教育创新组织的领导与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温恒福.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实施新课程的新理念与新技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