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被尴尬”
2009-01-20杨玲等
杨 玲 等
编者按:
从第19期的“直击尴尬”,到第21期的“用事实说话”,在观点不断碰撞,问题不断被质疑、剖析之间,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本期更深层次的“解惑”。从“微观”到“宏观”,从课堂教学的一个点到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面……尽管不是面面俱到,但是众多教师和专家在杂志这块“回音壁”上的回音在看似不经意的邂逅之后,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参与讨论嘉宾:
·杨玲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冯继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主持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时代在发展、技术在更新、课程处于不断的试探与改革之中……面对变化,“师”几千年来传承的“授业”、“解惑”的本行也日益受到挑战。于是乎,师的困惑越来越多。那么,究竟该如何“授业”,“惑”又该怎样去解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步入“透视‘被尴尬”的最后—期讨论。本期我们有请如下嘉宾:
杨玲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教研员,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担任过多套信息技术教材、教参、学生上机手册的主编或副主编。
冯继中学一级教师。现任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2009年被聘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荣获全省电化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为“优秀教师”,并以专家身份,参与完成多个国际研究项目。合著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行动研究》、《教研烛光——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廿周年教研论文集》等书。作为主编,参与编写《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暨优秀教学案例》、《教师成长》等书。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博士。发表论文四十篇,主编、参编教材八部,主持厅级和教育部课题各一项。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执行主管。
“教”的困惑从何而来
杨玲(湖南)
新课程实施以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经验和能力不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度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倾向,课堂上耗时多、收效低、“出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十分普遍。
低效教学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有诸多表现,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当,教学方式、方法的错误运用以及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等方面。
1教学目标的确立缺乏有效性
新课程明确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凭感觉、凭经验组织教学,在还未弄清楚“为何而教”、“教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活动设计上,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即使有三维目标,教师在各个维度的具体阐述上也把握不准,没有清晰地表述出学生在三个维度上应该掌握的具体程度与水平。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首要原因。
2教学内容的把握缺乏有效性
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教材受到冷落,学科味不浓,信息技术课程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毫无疑问,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学习主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的应用性,还能培养其综合素质,这是课堂教学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让其他学科内容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冲淡了技术课堂的特色。那种缺乏信息技术学科特色、失去技术应用和技能训练的“任务驱动”、“主题式”课堂教学,可能是一节很好的活动课、科学课、语文课……但却不是一节优秀的信息技术课。
3教学方法的选择缺乏有效性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选择合适、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更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取似乎正陷入一种“创新”误区,即越来越侧重于对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对采用分组、分层、探究、主题活动等教学方法趋之若骛,恨不得在一堂课内穷尽所有的教学方法。
4课堂提问的设置缺乏有效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表现出的许多缺陷和不足,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课堂提问层次不高,问题缺乏挑战性。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提问记忆性问题居多,甚至一些技能性操作过程也被列入记忆性的问题加以提问,要求学生在脱离实践环境的情况下进行描述性回答,如“怎样创建一个新文件夹”、“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等。教师还常以教学内容为中介,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维系对学生活动的管理,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缺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以及提出独立思考的探索性或批判性问题。其二,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都会急着让学生迅速回答,中间没有“候答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无法有效回答,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钟柏昌(南京)
关于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我的主张是“四基”,突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且强调“四基”必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培养,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在这里,将重点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谈谈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困难更为突出。从外因看,课程不受重视,教师地位不高,且“身兼数职”,精力分散,难以专一搞教学。从内因看,问题也不少:①课程不完善。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和不断创新,而信息技术课程正式命名开展教学不过十多年,由于时间短且变化大,学科体系尚未成型,教师对于整个课程认识缺少依据,把握困难。②师资欠积淀。传统学科体系完备,多数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优秀老、中、青教师,新人职的教师有众多模仿学习的对象,通过传、帮、带可以促进新教师的迅速成长,形成优秀的师资队伍;反观信息技术课程,正是白手起家的创业阶段。
但是,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认真参与课程与教学研究、善于实践与思考的信息技术教师,其中不乏人职才两三年的青年才俊。他们乐于展现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出自
己的声音。
主持人:那么,我要追问的是,除了主观因素外,哪些因素是使信息技术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呢?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横亘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万千沟壑”——_拨开迷雾,解读困惑。
多重角度解读困惑
杨玲(湖南)
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把握一些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走出“教”的困惑。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指向性
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得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在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同时,还应该注意各模块每节课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一定弹性,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
2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
信息技术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信息获取、鉴别与加工处理的技能,技术应用应是其核心,文化、道德等综合素养以及信息活动能力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应明确信息技术的课程本位,让其他学科知识服务于技术学习的主线,而不是技术主导或迎合其他学科完备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应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调整和加工提炼,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最后,教师还应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了解的社会生活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对生活素材的选取要坚持一个标准,即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师生教与学的过程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在选用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有优化组合的意识,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并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选择和组合运用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的使用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诸如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与学活动的和谐统一,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4掌握有效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是很重要的。主要的提问策略有以下几种:①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并形成恰当的层次结构。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之前,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不同层次问题,多一些启发思考、拓展思维的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类的创造性问题,少一些事实、记忆、理解的常识性问题。②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问应根据教学内容、提问时机和检查目的进行灵活掌握。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以上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经验和体会,提出的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并没有涉及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事实上,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感悟、反思。
钟柏昌(南京)
从课程基础看:①课程发展的角度。信息技术课程处于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若想在短时间内建设好这个学科,没有别的方法,只能依靠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借此带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②教师发展的角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队伍年轻,在短暂的专业实践中,这支队伍少有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在课改中比其他教师更容易进入角色。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不可能与传统成熟学科的教师相同,不是跟随式的发展,而是创新式和跨越式的发展。
从课程地位看:很多教师提到了工作中“身兼数职”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可以转化利用的“优势”,前面已有教师提到了可以借此改善人际关系(“拥有好的人缘”),我认为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工作中的实例和经验加以改造作为教学中的素材,为教材的二次开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从教育信息化的角度,探索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方法、经验,不断改进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的效率效果,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彰显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替代之价值,降低“把计算机打包尘封在角落”的概率。
还有教师特别提到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同课多授”问题,如何避免在重复劳动中磨灭激情和灵感,我想只要敢想敢做,这是一个“成长”的机会。比如,可以在不同的班级中“同课异构”,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相同内容的课题,进而找到最有心得、最有成就感的教学思路。如此,专业成长上便迈出了一大步。当然,为了减轻“同课异构”带来的负担,也可以采取学科组共同备课的方式分工、合作开展。在这里,实际上又牵涉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讲究的策略,那就是同侪互助。我始终认为,如果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外力支持的话,那么最有效和可持续性的支持条件就是同事间的相互激励、讨论和资源共享。
总之,课程地位不高,并不表明我们缺少发展机会和可能。最关键的是教师的态度需要端正。委屈和失落可以诗意化,但面对现实需要的是能屈能伸的勇气与担当。
从资源条件看:信息技术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具优势,他们管理着学校里的计算机、网络和资源,而且熟谙网络技术,放眼网络就能找到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研和交流活动,融入由课程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诚如美国《马里兰州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中所多次强调的那样:教师要掌握和利用好信息通讯技术,除了它能方便信息的获得、提高工作效率之外,也为教师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
了高效便捷的平台。从某种程度上讲,信息通讯技术可谓是教师专业发展有力的推动器。除此之外,具有平民化情愫的信息技术课程专家也是一个关键的外部条件。领导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专家们倾向于将教师作为变革的主角,甚至就是“革新者”本身,广泛呼吁和调动信息技术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精神,赋权于教师,与教师展开真诚、平等的交流,而非以专家自居。而且,信息技术教育相关的专业学术组织富有奉献精神,通过各种方式给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倾力支持。例如,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组织专家义务举办多种全国性活动,其中包括案例大赛和优质课展评活动等。
主持人:“领导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专家们倾向于将教师作为变革的主角,甚至就是‘革新者本身,广泛呼吁和调动信息技术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精神”。我想主人翁的意识应该是来源于一个教育者驾驭课堂、驾驭课程的责任感,来源于作为一个“解惑者”终身治学、不松懈不放弃,驾驭专业发展的决心,进而才能再谈“创造精神”(创新精神)!
驾驭课堂→驾驭课程→驾驭专业发展
冯继(甘肃)
1启发思考,引导质疑,探究学习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新的教学理论主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来设计课堂教学,所以信息技术课应以活动课或综合课类型为主,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从“做中学”。以活动为主线,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具有与其他学科整合与综合的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实施有效整合的根本保证,教师要经常进行整合教学的基本理论培训,使教师明确整合教学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了解整合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模式方法。另外,在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教师还应不拘泥于教材,利用现有教学实际,综合其他学科内容,使学生学习更有兴趣,更有主动性。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提高,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2提高你的评价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说过:评价的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评价的改革,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不仅是观点问题,还存在技术问题,同时也和制度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评价。可见,新课改之初,关于如何进行课堂评价就已经很受重视了。
说到评价技术,这又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从单一的教学中走出来,从一个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一个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这对教师来说又平添了很多压力,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我们的教师,日常的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繁重,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就很重,而掌握一定的评价技术也非易事,师范类院校也并未开设过相关课程,而且相关培训也很少,如果只是接受了新课程的培训,却无法在教学中评价,教师将无法感受到新课程所带来的成果,可能只会是为了顺应新课改而被动接受。
3提升你的教学研究能力
我们说教研具有指导教学、提升教师学科专业与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功能,是因为教研本身具有对教学资源整理运用与开发的需求。第一期讨论“困惑”话题的嘉宾中,有人提到培训或者“稀少,或者效果不好。其实,教师培训形式很多,那些失败的培训,主要因为没有教研的支持,没有对教师学习资源整理与运用需求调查与把握,就急忙设置培训,注重了过程,忽略了“民声”与结果,教师的学习实效性自然不高。通过教学研究与自身发展相结合,让教师通过网络这种低成本的交流环境,可以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区域环境差异过大、教师长期缺少互动交流学习等困境,对教师终身学习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扩散,也将成为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个重要途径。
4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当把专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用终身发展的眼光审视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想取得深厚的素养,扎实的专业,渊博的知识,就必须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合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校内外教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钟柏昌(南京)
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形式转变,从编程语言教育、软件操作技能训练向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跃迁,预示了一场剧烈的课程文化变革,这种变革在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个最直接的挑战便是,“新课程让我们教什么?”这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困惑,其他传统学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新课程标准采用的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指导性文件,允许多套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存在。如果说课程目标和理念是统一的,那么课程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具体化则呈现出诸多差异,这些差异表明人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一个版本的教材便是一个版本的解读,这就打破了以往内容死板、过分统一和一刀切的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格局,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必须在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双重解读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重新建构。如此,课程的重新建构便成为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包括目标的具体化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加工、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以及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等,将过去教学环节的处理扩大至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整个过程。
“驾驭课程”体现在教材的使用上,需要教师具备超越教材的能力,或者说具备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不照本宣科,能选择和设计与当下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和素材,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所在。从这个意义上看,前面有教师提到教材所用软件版本老化的问题是完全可以在教师自身的努力下解决的。当然,教材二次开发的问题可能需要有一个适应、积累的过程。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脱离十几年前软件说明书式的教学套路。
赋予教师“驾驭课程”的权利,意味着“教什么”没有了统一的“标准答案”,这对于习惯于应试教育体系下“照方抓药”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的能力急需由“驾驭课堂”提升到“驾驭课程”的水平,这也是教师能够成为专业化人才的核心能力。
主持人:
透视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尴尬,逐步深入解析信息技术教学困惑。身处‘内忧外患的信息术教师们,只有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方能在久经磨难后获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