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设计策略

2009-01-20张绍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白磷科学知识科学

张绍阳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面对现代生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和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负面问题的挑战,学生必须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必须初步养成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必须更多地学习终身必备的科学知识,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关注生活、关注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学生初中阶段科学学习的根本点,这给科学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传递了清晰的思路.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只注重了对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形式上的要求,但对教学设计的理念比较模糊,他们总是停留在如何肢解教材内容、如何展示教学内容上,最终使得科学课堂教学演变成舞台剧的预演,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实践又服务于生活的应用学科.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注重回归生活,发掘生活素材,提炼科学知识,并让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养成科学的生活观.

一、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教学的切入口

“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语).科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寻找教学的切入口是关键所在.

所谓“切入口”是指正确观察事物、充分认识事物的关键点,是剖析科学现象的入口点.无疑,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进入课堂学习的最有效的“切入口”.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把学生记忆中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提炼、深化,得出一般性规律,学生会兴味盎然,更能使学生学会思考,走出生活经验的低级阶段,走进理性思维的科学殿堂.

例如,在设计“电功率”一节知识时,可以单纯从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率”出发,推出定义:P=W/t,再结合电功计算公式W=UIt,得到P=UI,然后进行应用.以上设计看似顺理成章,脉络清楚,但细细想来,整个教学过程却似一池死水,纯粹的公式推理,失去了科学最本质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乏味无趣.

如果我们运用一下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换一个角度进行设计:取两个灯泡,甲“220 V,40 W”,乙“220 V,100 W”,提出问题:“这两盏灯连接在电路中,发光时哪盏灯亮?”学生会根据经验肯定地回答:“100 W的亮.”教师并联连接,实验操作,果然100 W的亮,学生会得意洋洋.进而引问为什么这盏灯亮一些?学生又能根据经验回答:“这盏灯通过的电流大.”此时,教师可以改变一下电路,让这两盏灯串联连接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此时40 W的灯泡比100 W的灯泡亮!这下,学生就会好奇地进行思索:两灯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看来还有另外的因素在影响电灯的亮度,进而通过再进一步的实验测量、讨论,可以得到原来电灯的亮度是由电压和电流共同决定的,从而水到渠成引出电功率的概念及意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从中发现经验的局限性,进而进行探究,最终掌握科学知识.这样,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生成生动自然,学生学习轻松有序,给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埋下探索的种子.

二、注重科学知识的生活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

科学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割裂科学与生活的自然联系,必将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后必须反哺于生活,这样才能使“生活-科学”进行良性的循环.教师必须摒弃科学知识的“神圣化”和“神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寻找与知识相对应的生活应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

例如,在学习“植物细胞由于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水溶液的浓度而引起失水”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讨论:(1)炒菜时掌握放盐的数量和时候是很有讲究的,什么时候加盐能够让炒好的菜看上去新鲜滋润?(2)人在感到口渴时喝可乐、吃水果、喝白开水等方法中哪种最解渴?(3)家里腌盐菜时怎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水”?(4)以前人们皮肤上出现伤口化脓时常用盐水处理,说这样可以杀菌,这是真的吗?科学学习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应用,能够让学生在体会科学知识“实用性”的同时,进一步激起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师生对话,使科学课堂生活化

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享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多年的教学无形中让教师与学生站在课堂的不同台阶上,师生之间缺乏平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常居于权威地位,无形中要求学生盲目服从于教师,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导致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逐渐减弱甚至丧失,也造成了学生在“权威”下唯命是从的不良个性,失去了“课堂生活”的乐趣,最终把科学学习当成不堪承受的负担.

为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重视他们的思考独立性,有意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发表见解,鼓励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勇于质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设计情境,与学生平等“争论”,在“合理让步和服从”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笔者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颗白磷放入烧杯中,学生观察到白磷没有燃烧;然后往烧杯中倒入热开水浸没白磷,发现白磷仍没有燃烧;再倾斜烧杯慢慢倒出水,直至白磷露出水面,此时白磷剧烈燃烧,冒出滚滚浓烟,老师顿时“手忙脚乱”.老师的“生活化表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原来也是“普通人”的同时,油然生出帮助老师的情感,于是在师生互动的讨论中,认识到燃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与助燃剂充分接触.”并且帮助老师设计出实验:不要让白磷露出水面,可以往水中通入氧气,观察到白磷的燃烧,但不会让有害的“白烟”在教室里弥漫.

这样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独立的尊严,体会到学习互动的乐趣,欣赏到实验改进的成功,更感受科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四、拓展课堂,让科学学习向生活延伸

初中科学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学校课堂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科学知识学习的终结,而是真正科学学习的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科学史的介绍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科学,发现科学,用科学改变生活.

例如,学生学习液体的压强后,可以引导其处理家中下水道堵塞的问题:把下水道的其他出口封闭,用一根长的橡皮管连接剩余的唯一落水口,往里灌水,用水的强大压强冲走堵塞物;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让学生去关注家里农田中的大棚,想法提高大棚中农作物的产量;学习了植物的营养生殖后,让学生在自家的山上去跟着家人嫁接杨梅和桃子,改良品种.

总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要有意识地注重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定能让科学课堂多姿多彩,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好的开拓和发展,让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科学素养不断提升,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提供持续性的动力.

(责任编辑:罗 艳)

猜你喜欢

白磷科学知识科学
邪恶的空中焰火:白磷弹
邪恶的空中焰火:白磷弹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把白磷弹关进“笼子”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