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1-20刘兴军
刘兴军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从这次课改情况看,不论是课程设置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旧式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积极汲取方向转变.因此,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也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课改期间,我们有过激情冲动,有过茫然困惑,那么在课改中我们到底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一、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足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对立起来,将新课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对立起来;将评价与应试教育等同起来,将闭卷考试与课改对立起来,结果使素质教育庸俗化、形式化.将高分与低能等同起来,知识与能力对立起来;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立起来;将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笔者认为,新课程新在创新,但必须是以继承为基础,创新才会有生命.在继承中创新和扬弃中的突破.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使教育永远是零起点.这就启示我们:在经济有待发展,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偏少,考试制度不可能做太大改变的情况下:课改主要的不是否定什么,要改变什么,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什么;课改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只能是渐进性、积累性的过程,不能迈大步,更不能一刀切;课改是“国际理念,本土行为”,更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发挥各自教育智慧,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积累、提升.
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
其一,教材受到冷落.超载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的资料,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其二,为了情境化而创设情境.创设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创设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创设情境.”其三,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其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主义.一是动不动就让学生搜集材料;二是只重搜集而不重处理、利用.出现了为搜集材料而搜集材料的形式主义.
二、物理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
1.提高教师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
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活动教学过程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活动性体验;活动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现实活动为依托.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做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们还要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学能力.要注意实践问题的解决、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认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旧方式.教师应做到: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学习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研究应做到“三个回归”
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首先要做到“三个回归”,即向学校回归(教研的重心要下移);向教师回归——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面临的具体问题,教研才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向教学实践回归——教学理论研究向教学实践行动研究转向.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寓研于教,寓教于研”.其次,明确校本教研程序: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行动研究——总结反思.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第三,落实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教学观摩、教学诊断、个案分析、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听课评课(推门听课)、教学叙事、教案分析、经验交流.第四,教学研究要做到“四个重”:重研究、重反思、重实践、重互动.最后,领悟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三支基本力量:自我反思(教师与自我对话),加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行互动(教师与同行对话);专业引领(实践与理论对话).校本教研要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真正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常抓常新的制度,推动实施新课改的一种动力.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还会不断涌现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但不论如何,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自信、好学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