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培养

2009-01-20李保勤

职业·下旬 2009年7期
关键词:传授变化职业

李保勤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今天,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到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从事的职业的变化越来越快,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人们变换一种或多种职业成为可能。由此,个人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具备不断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素质。

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侧重“工具性”操作技能培养,对学生是单工种培养的终结教育,其培养目标往往落实在毕业后马上能找到工作上,只能满足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要求。而现今已是市场经济时代,只具有单工种技能的毕业生虽然能够上岗工作,但随着职业的变化,如果不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再就业就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今天是热门职业,明天就可能无人问津。社会现状并不是学了一个专业,就会立即谋求到相应的岗位,这就需要学生不但要对这种社会现象有心理承受能力,而且应该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只有这样,高职毕业生才能像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说的那样,在市场上“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才能成为市场需要的“香饽饽”。

因此,职业院校要在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晋升、深造、转岗奠定能力基础。

一、职业变化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由于社会体制的变革,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会不断出现旧职业消亡、新职业产生的情况,比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性消费需求越来越丰富,家政服务业中涌现出了家政服务助理、养老护理师、育婴师、形象设计师、健身教练、室内装饰设计等新兴职业。

由于我国职业的动态性,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变化是指由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快速更新导致的职业本身内涵的变化。横向变化是指劳动者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所带来的职业变化。面对当今快速变换的劳动力市场,一个人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具备从容应对这两方面职业变化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学生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培养

在如何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问题上,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形成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我院设置的各个专业,无论是护理、社区康复,还是家政服务,其毕业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服务的对象都是人,因此,与人的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语言沟通是有目的、有具体内容的语言性活动,要想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要鼓励服务对象谈论他们自己,并时刻注意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信息;倾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反馈地引导和鼓励,要表现出对对方的谈话感兴趣,用语言或表情告诉对方你能理解他的谈话内容。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在现代社会各种职业岗位上,单纯靠自己单枪匹马地工作,很难完成任务,往往需要靠科室之间、班组之间、同事之间的团队合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前提,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教学活动,除了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外,还有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在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的效率很高,但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讨论法。讨论法是为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明辨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过程中,经常涉及有争议的问题,学生要多方寻找与讨论课题有关的材料,相互之间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因此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3.知识教学和策略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问题、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它是个体学生的一种学习心理品质,是学生按照学习规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组织自身的学习活动的特殊本领。

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人们一直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策略教学。但是,现代心理学理论表明,单是知识的讲授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非常有限。知识与策略是学习能力培养的两个基石,两者既是学习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载体。由此,课堂教学要采取知识教学和策略教学相结合原则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础知识是形成学习能力的素材,对基础知识的驾驭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起点。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更要注重策略的传授。首先,教师要有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策略的心理倾向。这个心理倾向使教师对学生的策略传授由无意识上升到意识水平,把策略传授变成自觉、有计划的系统过程。其次,要注意传授适合学生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用性策略。最后,在向学生传授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才容易产生策略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学习策略,仅完成了策略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常常还不会使用这些策略。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策略还没有达到掌握的程度,不能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策略变化、策略展开、策略迁移等训练,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策略。在训练时,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使用该策略的规范模式,让学生“比着葫芦画瓢”,在学生理解了此模式后,再让学生自由发挥,超越所给予的模式。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既是学生巩固知识、验证理论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训练技能、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要充分利用这块主阵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在教师引导下,充分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想象力,安排学生上台讲解有关章节。教师要做好引导,讲课不是背课,要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讲完后,教师加以点评,着重解释学生讲解时出现的错误及遗漏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以往只听不思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验全过程,如让学生参与试剂的配制、各种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及实验仪器的调试;让学生直接面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仪器故障、动物意外、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等情况。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让他们有机会动脑筋、想办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又称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鉴赏与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与创新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努力地探索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首先,要努力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呈现以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学生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其次,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通过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直接对话和沟通。

6.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教学中要以项目教学和社团活动为载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新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通过宣传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教学和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科技协会为平台,层层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猜你喜欢

传授变化职业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从9到3的变化
传授技艺
鸟的变化系列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