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面与运动

2009-01-20王自成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视点中国书画线性

王自成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书画中线条与线性的分析,深入剖析线与线性的三种运动状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希望通过对运动的解读,探求传统书画精神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复兴。

关键词:线线性运动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平面总是与静止相伴随。蒙娜丽莎静静地坐着,那嘴角上永恒的微笑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维米尔将厨妇的生活定格在倒牛奶的一刹那,流淌着的牛奶永远凝固在这平凡而又真实的一刻。然而,在平面的世界里却存在着一个并不安分守己的家伙一线。它总是想突破这种平静,展示给我们运动的魅力。

“线”天生就是运动的产物。康定斯基说:“它是点在移动中留下的轨迹”,“它是由破坏点最终自足的静止状态而产生的”。“线”暗示着运动的存在,“线”暗示着运动的状态。喷气式飞机从蓝天上滑过,它的运动轨迹被后面的气流如实地记录;它运行的速度也被这后面的气流真实地反映。这就是对存在与状态的呈现。

中国传统书画中的“线”就更是如此了。邱振中先生认为。传统书法中的线条之运动有两种状态:一是“线条的推移”,二是“线条的内部运动”。其实,在中国画中,线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不过,没有在书法中这样明显罢了。这两种运动是对线条本身来说的。我认为,除此之外,中国书画在整个画面上也都显示出一种线条性的运动状态,我们称之为“线性”,这可以看作是第三种运动。

“线条的推移”。传统书画线条的这种运动状态是很好理解的。有过中国书画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毛笔在宣纸上划过留下行笔的轨迹,这轨迹反映出毛笔从何地起至何地终。它在二维的平面上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它诞生的时间历程。进而,这条暗示时间的线,又使得那本是静止的空间随着线条的展开而运动了起来。

“线条的内部运动”,这是历代书画家探究一生的东西。蔡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正是因为毛笔的柔软,它的书写效果就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笔毛是软的,所以我们在书写时可以提,可以按,可以移,可以勒,可以转,可以挑……毛笔在立体空间中八面运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便在易于渗化的宣纸上留下了复杂的运动过程。对书画具有敏锐感受力的人,是能够体味出这种运动的魅力的,线条便承载着这种魅力。

中国书画“线条的内部运动”复杂而耐人寻味,具有一种远超西方线条的意境之美。硬笔写出的线条缺少这种运动,纵然有一点点也“从来没有复杂到使他(们)觉得有加以关注的必要”。中国的书画家就不同了,历代对此的论述汗牛充栋。《宣和书谱》说张芝的线条“笔力飞动”,就是说,张芝写出的线条潇洒、沉着且厚实。“力”说的是对这种运动的控制,“飞动”说的是这种运动的精神状态一中国书画中的线条靠运动感染人。

“线性运动”——不论是传统的书法还是绘画,它们基本都是“线性”的实践品。传统书画的这种特征,反映出书画家在平面中对运动的追求。《清明上河图》以其五米多的长度,向我们描述了北宋汴梁城的繁荣与富庶。从郊区到市中心,画面已经不再是静止的呈现而完全变成了运动的游览。“游”的精神使中国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充满了动感,进而在精神层面上放弃了静止性的表达方式。

不论是传统的书法还是绘画,它们基本都是“线性”的实践品。传统书画的这种特征,反映出书画家在平面中对运动的追求。《清明上河图》以其五米多是长度,向我们描述了北宋汴梁城的繁荣与富庶。从郊区到市中心,画面已经不再是静止的呈现而完全变成了运动的游览。“游”的精神使中国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充满了动感,进而在精神层面上放弃了静止性的表达方式。

传统书画中的这三种运动,都以“线条”或“线性”状态呈现出来。当将这三种运动运用到平面设计上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平面设计的中国精神吗?

“线条推移”这种运动状态,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可以有力地增强画面的运动感,而且还能指示画面的总体运动方向。图1是奥运会的宣传海报之一,在这张海报中,人物截取的就是运动中的一个瞬间,我们不自觉地强烈感受到这个动态的前后动姿。所以,人物本身就传达出运动感,平面的静止已经被打破。然而一个运动还远远不够,设计师便在后面增添了三条线,线c我们无法判定它的运动轨迹,故而线C缺乏运动感。而线A与线B我们却可以非常容易的判定出它的运动轨迹,线A是从上往下的弧线运动——从a到b,线--B是从右往左上再往下的弧线运动——从c到d再到e。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两条线到底是从哪里起笔到哪里终笔的,然而我们却感受到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感受到了线条诞生时的那种运动A与B的运动方向-总体上相反,两种相反的运动进一步增加了画面的动势,且增加了画面中运动的丰富性。体育运动的精神在线条中得到张扬。

对“线条的内部运动”的关注,体现了中国书画家对线条意境层面的细腻体验。其实,内部运动与外部运动本是无法完全分割的,就像图1中的A、B两线,它自然也是有内部运动的,然而,这张海报却着重取用它们“线条推移”这一运动状态。图2这张靳埭强设计的花纸广告就是着重取用“线条的内部运动”这一运动状态了。画面右边的这条线,起笔较重,笔锋多往下按,然后徐徐提起,在提起的过程中,又有笔锋的轻轻转动。笔力用在线里面,而不是线条的运行轨迹上,所以力藏而不露。笔锋的运动和笔力的控制使这条线呈现出别样的意境之美。它轻松、灵动、怡然而不惑,它肯定、自在、深厚而不板。这正映衬了底下的广告语“行也自在”。这线条的意境不正是我们用“自在花纸”时的感受吗?

将“线性”带来的运动感,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平面设计本不像是西方传统油画——运用透视的方法来处理画面各元素间的关系。在进行平面设计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到视点的游移。“按照受众的视觉心理,图形、图像或文字在视域中所期待的位置出现,这样受众读解信息就会感到‘省力,因此‘省力、‘顺畅也就成了编排视觉流程的原则。”。图3这则万科鹭栖岛的广告就运用了“线性”运动的方法来安排视点。在整个画面中,最醒目的是“并非所有的鸟都要迁移”这句广告语,这也是我们最早聚焦目光的地方。然后是底下的绘画,它又深化了这句广告语的涵义。最后,我们的视点才会去关注其他的小细节。在我们的视点游移过程中,广告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都在设计师的有意布置下一一地呈现给了我们。

但是,在这幅广告中,由于设计师给我们设计的视点转移节奏快速而跳跃,所以,纵然设计师在努力地布置静逸、自在的效果,整个画面仍然存有一种生硬的感觉。进而,我们认为“线性”的运动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仅只关注观者视点的移动情况,同时,也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点而呈现出“线性”背后的美。

在平面设计的运动感领域,中国书画中的“线”与“线性”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然而,我们对此的发掘还远远不够,要想使博大精深的传统书画更好的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仍待我们更加刻苦的探究。

注释:

①线性:用陈龙海在《中国古代线性艺术论》中的话说,“所谓‘线性,即具有线的意义的性质,但它不是直观的线条。对于艺术中的‘线性意识……表现为在时间中绵延的‘线”。本人也认为,“线性”是一种整体画面所呈现出来的“线”的意识,它着重体现在人们在欣赏作品时的视点的游移运动。一方面,它具有时间展开的运动性;另一方面,它还通过运动的节奏来呈现中国书画特有的“游”的精神。

②引自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P20

③引自潘运告等主编的《中国书画论丛书·宣和书谱》P247

④引自张平的《平面图形设计中的“视点”研究》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陈龙海,中国古代线性艺术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潘运告等中国书画论丛书·宣和书谱[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5]张平平面图形设计中的“视点”研究[J/OL],中国期刊网。

猜你喜欢

视点中国书画线性
微视点
关于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一个证明
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藏画选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线性耳饰
常州留青竹刻中的“黑白灰”研究
环境视点
探究向量的线性、坐标运算
岳世清作品选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