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礼崩乐坏”想到“乐”的力量

2009-01-20柳士同

同舟共进 2009年10期
关键词:样板戏邓丽君规章制度

柳士同

孔子一生,最痛心的莫过于“礼崩乐坏”,为此,他老人家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克己复礼”。

当初,刚接触到“礼崩乐坏”一词时,笔者也一度疑惑:“礼”与“乐”怎能同日而语呢?“礼”乃关乎国家社稷、纲常人伦的大事,而“乐”不过是听听歌奏奏乐而已,怎能将两者相提并论呢?后人一般把“礼崩乐坏”解释为“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也显然只见“礼崩”,不见“乐坏”。窃以为,孔子之所以对“乐”钟爱有加,乃因“礼乐”本来就是合二而一的整体——孔子大约是最早懂得“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人。

江青等人高调“批孔”,不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对如何用“乐”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还是深谙娴熟的。八个“样板戏”、“语录歌”和各式各样的革命歌曲,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就思想灌输和思想控制而言,恐怕没有比音乐更便捷、有效、持久的了,因为旋律往往比语言更适宜接受和记忆,尤其那些枯燥的政治口号,若跟随曲子唱,很朗朗上口。“文革”时期,每看一部样板戏、每唱一首革命歌曲,都被当作一堂政治课,无论大街小巷还是畎亩阡陌,到处回响着同一种唱腔与歌声——这不能不说是“乐”的力量所在。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今竟有人将京剧“样板戏”的某些唱段收进中小学课本,真不知编者意欲何为。

好在改革开放后,我们不再只听到一种声音了。从最初邓丽君的歌声,到后来的校园歌曲、爵士乐、摇滚乐……各式各样的歌唱与演奏,色彩纷呈,充分表现出音乐的魅力和魔力。看来,“乐”并没有“坏”,它已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并不再一味地为“礼”服务;而“礼”如果被搞成一种等级森严的规章制度,崩也就崩了吧,不足为惜。

猜你喜欢

样板戏邓丽君规章制度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下复观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陈佳《又见邓丽君》
第三部分 规章制度
样板戏及样板戏研究的另一面
——评张丽军《“样板戏”在乡土中国的接受美学研究》
英国小学的规章制度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