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
2009-01-19田德宝胡训锋
田德宝 胡训锋
摘要我国的竞技体育在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创造辉煌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头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竞技;体育
“举国体制”的提出经过实践的检验,已经证实了它是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支标杆,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该体制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需要上升为另一层次的理论。
现状
一、市场化水平低
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是我国竞技运动员的“精英”教育模式和当年“2008北京备战计划”的结果。奥运三大项在我国的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中较易开展,必然能够取得较好的群众基础,而国内的体育产业市场萎靡等现象,则是由我国的竞技体育市场化水平较低造成的。随着世界竞技体育一体化、各国竞技能力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我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博弈形势将更加激烈,竞技策略在未来的项目发展中将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只有认清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认识”和“策略”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竞技体育体制不健全
“举国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国际市场的需求,我国也将进入适应竞技体育发展的创新阶段——制度变迁。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及其发展与创新,有其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我国竞技体育先后历经了80年代中期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赶超战略),到90年代中期的协调发展战略,再到20世纪末开始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是北京奥运文化的精髓,是竞技体育价值观的最高体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也将进入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竞技体育只有走“和谐”化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竞技体育事业的“双赢”或“多赢”,这也符合竞技体育的竞争之道。
三、竞技项目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优势项目持续强劲(表1),如举重、跳水、体操等,尽管某些竞技项目常年被中国“包揽”,但很多在我国并不普及的项目,不适合普通民众,整体看来缺乏优势;或者是很普及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这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高。
本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在赛艇、拳击、曲棍球、花样游泳等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这些项目本身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就相当低,而在欧美却恰恰相反;田径、游泳、篮球、足球这项目虽然在中国普及程度较高,却不是我们的强项。奥运的基础三大项(田径、水上运动、游泳),我国仅取得五枚金牌。由此可见,我国竞技项目发展不平衡,基础大项薄弱等问题严重。
四、群众基础薄弱
就竞技体育的本质来讲,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与服务于社会,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如果竞技体育失去了群众基础,这将使更多的人放弃体育运动,仅成为体育的看客,限制了体育的经济与娱乐功能的发挥与拓展,导致体育人才市场的萎缩。竞技体育兼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功能,完全的市场化必将失去它的部分政治和文化价值,我国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竞技体育需要逐步走向市场化,这离不开管理层的统筹,也不能脱离竞技体育市场的自由竞争,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下,竞技体育的创新管理模式。
结论与建议
从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水平低、竞技体育体制尚不健全、竞技项目发展不平衡、群众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只有通过扩大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实施体制创新,把握制胜规律,坚持走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适合我国国情,也是21世纪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式下的大势所趋。
笔者提出几点建议,认清我国竞技体育弱势项目的差距,把握各个项目的制胜规律,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训练方法、手段、技、战术上实现创新;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加大后奥运的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通过体育体制创新,实现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合理衔接,并加大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入,走“精英”向 “全民”发展的体育模式。
21世纪是以“和谐”为主题,竞技体育同样需要立足国情,走和谐竞技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实现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亚龙.中国优势项目制胜规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119
[2]金宗强,李宗浩,等.“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1):53
(作者单位:1 山东省滨州学院体育系;2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