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移默化中的学习
2009-01-19杨菲菲
杨菲菲
内隐学习理论从深层次揭示了人类的学习是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以内隐学习理论为指导,能够易化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观点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和观点观察、分析、解决自然界、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养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就内隐无意识学习理论对生物学教学的启示和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人类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习得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外界接收的信息远比能意识到的要多。多接收的信息被记忆、加工和利用,就是内隐学习。随着生物学本身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教学内容被纳入中学生物课本。诸如克隆技术、环境问题、生物工程、疯牛病等内容都已经出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这些问题不仅仅涉及最新的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同时也和生产、生活、社会伦理等问题密切相关。
1 内隐学习理论的概述
内隐学习来自于内隐认知理论,是一种在无意识过程中学习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机制的优点在于:它能自发地起作用,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智力参与概括复杂的关系,也不需任何有意识的控制加工来完成。相对于有计划、分阶段、按明确逻辑程序进行的学习活动来说,内隐学习虽然没有确定和严密的逻辑程序,但其好似“灵光一现”,能在一瞬间通过直觉、顿悟等方式解决问题。内隐学习通常不能有意识地加以提取和运用,但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它不易受个体学习动机与情绪状态的影响,所以其获得的记忆具有更强的持久性。内隐认知理论研究发现,若信息或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随意后注意,更适宜无意识加工,无疑将有益于人类快速便捷地觉察、采集、记忆和理解重要的信息,并从中获取和发现有用的知识[1]。
2 内隐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了提高人们接收信息的效率,研究内隐无意识加工问题在寻找适合人类自身特性的信息输入方式上有着重要贡献。人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利用这种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挖掘潜伏于学生无意识加工之中的创造性灵感或直觉,对于促进教学活动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教师深入研究。此外,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抽象性、抗干扰性等特点,它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习的个性化提供可能。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握利用好人的内隐学习机制,将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内隐学习理论实施的前提
综上所述,内隐学习理论向当今的学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如何激活内隐无意识自主加工,促进内隐知识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开始。
3.1 对内隐学习理论要有深入的了解教学理论对于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只有充分了解到内隐认知的特征,且根据其存在的客观性,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少走弯路,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2 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才能有利于内隐记忆中类似的知识经验在无意识中被快速自动激活,使缄默知识显现,并对当前的学习产生无意识迁移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提出的要求着手,从知识的绝对权威转变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引路人,为学生学习和实践提供条件和环境,激励、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快速激活学生内隐学习的系统,提高学习效率。
3.3 灵活运用教学教法,为促进无意识学习创造条件内隐学习理论指出: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与无意识性,即人们能在没有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的使用要以触及学生情感和思维深处为出发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创造为中心,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增强教法、教学组织的灵活选择性和开放性。
4 内隐学习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从内隐学习的特征看,内隐学习与无意识注意、无意识记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生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内隐学习的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激发兴趣、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给其提供充分的互相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4.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来源于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活动中,要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通过精心选取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体系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内隐与外显学习的有机结合[2]。就生物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而言,运用丰富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声音资料、视频资料、多媒体资料等可以引出妙趣横生的生物学问题,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其内隐知识进行加工,进而激发其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4.2 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表明,内隐学习与直觉性思维的存在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能力,而探究活动常用的方法称为“假说演绎法”,即“观察——提出假设——设计验证——总结规律”这一套思路。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得到某个结论,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生物科学家创造性工作成果的关键一步,也就是通过合情推理的“猜想”而发现的。
4.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信的同时促进问题解决的思维顿悟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其内隐知识的储存也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教学工作总体开展设置了障碍,但同时也意味着在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相互激发、优势互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当组内的一个成员调动起自己已有内隐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可能会激活另一位成员曾经看来不可能的知识,触动灵感,产生顿悟。
4.4 反复刺激,在学习效果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内隐学习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许多高级规则的掌握离不开知识贮存所产生的积累效应。如果将个体反复暴露于刺激环境,经由阈下(指刺激呈现的强度低于意识觉知的阈限)知觉、重复启动,即能获得某种意识外的知识经验[3]。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生活、自然密切联系的科学,人们每天身在其中,有大量接受反复刺激的机会。从内隐加工的角度看,这一时期或许正在内隐地进行着不为人知的整合操作,但学生在此期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通过对这种内隐无意识加工的认知,收到的效果很快就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凸显出来。“这个现象我听说过”“那个道理我明白一点”……这就在学生的脑袋中树立了一种“我能”的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
4.5 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迁移作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可以使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从某种复杂的刺激情境中习得一种复杂领域知识的抽象结构,进而将其迁移到新的环境中,自动地去控制处于新情境下的行为[4]。通过内隐学习理论改进教学教法,旨在提高学生将知识无意识迁移的能力。21世纪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展开在人们面前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方法、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处体现了其重要性。另外,生物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互相浸透,服务于应用实践。教师的教学过程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能力培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生物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更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面对的是一个广博而复杂的环境,通过生物教和学过程中体现的素养,必将长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秀艳.内隐学习——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J].教育科学,2003,19(6):41
[2]郭秀艳.内隐学习对技能类教学的启示[J].心理学发展与教育,2004(1):87
[3]徐大真.内隐记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0(3):49
[4]李伟.中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