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期间课程开设的探讨与思考
2009-01-19过小容
过小容
1 工学结合实习的目的
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就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产业的要求,通过校内场所、校办工厂、校企合作等方式,将学校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一种综合教育教学模式。
2 工学结合实习期间课程设置的原则和特点
1)符合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主要面向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及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岗位,兼顾数控机床维护、调试、生产管理等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学生工学结合实习上岗前,企业必须进行培训的内容,包括入厂教育和安全教育等。
3)能够与学生工学结合实习岗位紧密结合。通过对学生工学结合实习岗位的调查,统计出多数学生的岗位工作任务,再依据学生的工作任务确定需要开始的课程。
4)以实习企业兼职教师为主讲授的课程。所开始的课程,主要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做兼职教师,这样更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
5)在学校难以开设的课程。
6)应根据各个企业和岗位的差别,开设多个不同的课程,由学生选择其中几门课程学习。
3 工学结合实习期间课程设置方案
3.1 上岗培训每一个新员工上岗之前都应该得到岗前培训,这关系到员工进入工作状态的快慢和对自己工作的真正理解以及对自我目标的设定。上岗培训的相关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员工守则、财务制度、实地参观、岗位技能培训。
3.2 岗位生产工艺学生上岗前,结合学生实习岗位,进行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方面的教学,由企业兼职教师负责讲授。
3.3 生产组织管理该课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生产车间的管理结构体系和日常运作方式,以及生产、计划、调度等岗位的职责,为学生今后的提升打好基础。
3.4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学生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企业长期以来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该课程可以聘请企业的创始人或最高领导人讲解。
3.5 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实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不合格品处理的规定和流程等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
3.6 数控加工各工种技能考证按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要求,学生在工学结合实习期间,结合自己实习的岗位,选择数控加工的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和程序员等技能工种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完成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专业技能考证选修学分。
4 工学结合期间课程的教学组织及考核方式
由于工学结合期间学生所实习的企业比较分散,岗位众多,而且学生的工作也较忙,休息时间也不固定,所以工学结合期间所开设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不能照搬学校的模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工作特点进行。
1)大量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由学生所在企业的兼职教师来完成大部分工学结合期间课程的教学工作。
2)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不固定上课时间,将上课时间根据企业的生产情况来安排,努力做到不影响企业的生产。
3)在交通方便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分区域的集中上课。
4)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论文、工作总结、专题作业、技能考核、操作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保障学习的质量。
5 问题与思考
5.1 存在的问题1)难以聘请到合适的兼职教师。由于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开设工学结合期间课程需要大量聘任水平较高的企业兼职教师,这就需要较大的财力支持,而学校财力有限,因此影响工学结合期间课程的教学工作。2)工学结合课程设置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把开展工学结合期间课程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的学生生产实习的一个途径,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加以考虑。
5.2 工学结合实习期间课程的思考1)所开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如何让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参与工学结合及期间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工学结合长期、稳定、持续开展,关键在于建立良性保障激励机制。2)工学结合实习期间课程运作机制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生今后方向的发展来开始课程;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建立全面、适用并且高效的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