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资环境 加速淮安崛起
2009-01-19易简
易 简
国庆前夕,第四届台商淮安论坛如期举办。论坛期间,共有30个外资项目签约仪式,总投资额达11.9亿美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由世界十大浮法玻璃生产企业之一的台玻集团斥资11.4亿美元在淮安投资建设的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联碱项目的奠基仪式。为了扩大台资聚集成果,江苏淮安还专门规划建设占地2.56平方公里的淮安台商工业园,瞄准台资50强、行业前10强企业,推进开放式招商。
据淮安外经贸局的统计:今年1~8月份该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34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增幅位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其中台资集聚势头明显,1~8月,台资到账规模1.84亿美元,增幅75%,占该市利用外资比达到55.1%。台资今年首次占据了淮安外向型经济的“半壁江山”。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成就了淮安在吸引台资中的优异成绩?
天时 地利 人和 招引台资显身手
近年来,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台资逐步自南向北特别是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继东莞、昆山之后,苏北淮安逐渐成为台商新一轮投资的集聚地。在这一轮的台资产业转移中,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淮安经济开发区得以扬起风帆,在招引台资上一显身手。
所谓“天时”,就是台资北上、顺势而为的机遇以及淮安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黄金期。目前,淮安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淮安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发展大流通,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努力把淮安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城市特色彰显、生活品质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为淮安经济开发区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淮安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正在改造提升机械、纺织、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培育盐化工新材料、IT和特钢三大千亿元产业,引进培育新能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具有淮安特色的工业体系。淮安经济开发区去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进入了项目加速集聚期和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配套能力、后续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都在加速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而为来淮投资的台商提供了最佳的进入时机。
淮安处于全国承南启北的地理位置,将“地利”系于一身,是苏北腹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适合于资源产品大进大出,能较快地向全国辐射延伸。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80公里,已成为苏北高速公路交通枢纽。铁路方面,新长铁路纵贯全境,直达北京、青岛、哈尔滨、成都等大中城市。水路方面,京杭大运河等多条流域性航道穿境而过,沿运河的港口年吞吐量达1300万吨,水路直达上海港、南京港、镇江港、连云港港。随着淮安民用机场的开工建设,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不断拓展,以及盐河航道“五改三”升级改造,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地利”优势更加凸显。
所谓“人和”,主要是淮安持续不断地狠抓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树立“百姓是天、客商为重、企业至上”的公共服务理念,创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严明规范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治安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努力打造投资综合成本的洼地、服务的高地和创业者的福地。
六大平台增后劲
目前,在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淮安市政府又提出了重点打造“六大平台”,为更好地打造台资高地奠定坚实基础。开发区审批服务中心主任成志飞表示:想台商之所想,急台商之所急是我们的职责。
首先是搭建基础设施平台。为了引来更多的“金凤凰”,淮安经济开发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投融资渠道,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九通一平”。“十一五”以来,完成城建投入累计5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基本完成了开发区及高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功能配套平台。今年淮安在已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这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的基础上,将启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科技孵化园、盐化工特色产业园等“金字招牌”申报工作。这些“金字招牌”在完善开发区功能配套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淮安经济开发区乃至淮安的知名度、美誉度。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行的策略。为打造台资聚集高地,IT产业领地,淮安经济开发区多策并举,扩大交流,增进了解,增强合作。积极邀请台湾工业总会及已在广东东莞、江苏昆山投资的台商1000余名来淮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淮安的交通区位优势、历史人文优势、产业配套优势、投资成本低廉优势。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淮安经济开发区在着力构筑硬平台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引进审批“一站式”、项目建设“一条龙”和企业投产“保姆式”三个服务体系,想台商所想,急台商所急。
搭建产业集聚平台。近年来,淮安工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门类比较齐全,拥有一批较大规模的企业,有能力为台商投资进行配套,有条件发展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
搭建成本优势平台。淮安现有高校、中专学校、职业中学学生11万余人,可提供充足人力资源。而且劳动力成本仅为苏南的70~80%;全市发电总量176万千瓦,电力充裕;区内日供水能力达20万吨,饮用水达标率为100%,市区6处热源点每小时供应900吨蒸气。在优惠政策方面,台商来淮投资办企业,除享受国家和省里的各项优惠政策外,在税收、购买土地、地方规费收取、地方政府配套奖励、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等方面,还享受市里的特殊优惠政策。
借港出海扬帆远航
沿海开发的关键是发展临港经济,“借港出海”的关键是发展近海经济。对于淮安来说,发展近海经济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招商引资。换句话说,淮安要将所有的外部资源集聚地都当做自己的“港”。近年来,淮安着力构筑投资平台,做优投资载体,特别是着力打造台资集聚高地,外地“港”资源在淮安得到了有效集聚。
今年6月,连通淮安、连云港两市的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启动建设,投资26亿元。盐河航道整治工程竣工后,原有的五级航道将改造为三级航道,千吨级大型船舶畅行无阻,京杭运河、淮河等航道将与连云港疏港航道实现无缝对接,“海河连通”的层次和质效都将得到几何级数的提升。以淮钢特钢为例,每年购入的600万吨原材料,如果经连云港港口走盐河,运费至少要节约2亿多元。
牵一发而动全身,苏北五市已整体加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淮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去年年底,淮安、连云港两市就举行了“借港出海、扩大开放、实现共赢”的合作座谈会,向企业和社会宣传连云港港的优势以及给淮安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对接港口的道路、航道、物流、产业园等规划的指导与推进,既借港出海,又借港发展,解决好港口和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提升了企业的投资信心,推进了大产业的发展。
大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象征。淮安以特钢、电子信息和盐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元级产业为龙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整体实力,着力打造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在建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8个,平均投资规模达2.2亿元。已有28个项目投产运行,32个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13个项目土建工程主体竣工。形成富士康、达方电子、双汇食品等137个新增长点,新增产值25亿元,新增销售24.5亿元,新增利税2.5亿元,分别拉动全市产值、销售、利税增长10.5、10.3和7.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