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策略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2009-01-18

科教导刊 2009年19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英语专业

胡 娟

摘要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理解母语在外语写作中的作用,运用语言迁移,二语写作及二语教学中的相关理论,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探寻了基于迁移理论的写作训练策略,并把策略投入到具体的实验中,试图减少母语负迁移,加强母语正迁移。

关键词迁移策略 母语迁移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中国外语教学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主要起负迁移作用,在教学中采取极力回避母语,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写作是他们英语学习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本文将从实验角度出发,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教学中如何促进母语正迁移进行探讨。

1 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的症结——母语迁移

当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是英语学习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尽管他们已经有6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验,但多年根深蒂固的母语思维习惯早已形成,按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原有的语言学习经验会影响新习惯的养成,因此对第二语言学习来说,植入大脑中的母语规则可能会直接干扰后天英语的学习过程。所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这是母语语际干扰的结果。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间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母语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例如,当学生运用与汉语的语序相同的句型时,语际错误就相对要少得多,如:He comes from Wuhan.他来自武汉。这是因为当母语和目的语语序相同时,母语相应的发生了正迁移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目的语的正确思维转换。

(2)母语负迁移。即母语干扰,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行为主义学者认为,母语的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且通常表现在语言学习的表层和初级学习阶段。Postman曾指出: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多,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所以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二语习得过程中,他们不可能摆脱母语的影响。鉴于此,教师应采取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对目前存在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差的现象找到根源。

2 迁移策略在写作中的应用

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过程中, 迁移策略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转化过程。英汉两种语言形成各自独特的表达习惯以及天壤之别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将从母语迁移的角度出发,试图从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来探讨母语迁移策略能从哪些方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通过实验从表层和深层结构探讨迁移策略对学生写作的作用,通过对直接写作和翻译写作两种不同方法所产生的短文进行比较,获得具体的数据并进行讨论分析。实验受试者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专业大一的两个自然班,他们的背景条件是相同的,有6年的初高中英语学习经验,入学后根据高考英语成绩与入校摸底考试的平均成绩按不同系别被分为两个班,他们英语水平属于同一语言水平。1班为控制组,2班为实验组,并参加迁移策略的写作训练,学年持续10周。培训结束后,将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写作进行比较分析。使用SPSS的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产生实验结果。

2.1 克服母语负迁移在语言表层结构的干扰

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作文中,主要错误是存在于作文的篇章结构、词汇、句型的误用等多方面,其共同的表现是学生经常忽视了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将汉语中的表达方式直接套用到英语中,就产生了”中式英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者掌握的目的语词汇和语言知识有限,于是在写作过程中无意识地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然后生硬地转化成目的语,势必造成语言表层层面的错误和不符合英语思维的表达。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运用语言迁移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迁移策略教学。

(1)经典文章背诵,模仿语言教学。语言的学习是灵活多变的,语法只能引导归纳,但并不能解释和创造所有的二语学习经验,那么对于基础阶段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写作中注意对英语语言的模仿是至关重要的,在原文的背诵模仿过程中,弥补语法能够总结的基础规律的缺漏。笔者对实验班进行了对典型英语作文的模范和背诵练习,对学生布置任务并每周抽查一次。

(2)推行词块组合教学,培养中英文转换理念。语义三角理论表明,现实世界中的对象首先反馈到大脑中形成概念,最终输出语言要素,这是整个语言表达的过程。对于只具备语言基础能力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词汇搭配或句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输出,那么当他们再次使用类似的结构模式的时候,大脑中就已经存在的词汇组合变可以得到应用,并且很自然地联想到母语的表达,那么语言表层的错误可以得到纠正。

2.2 在语言深层次加强迁移策略的应用

(1)加强英汉语篇对比教学。英语的学习关键是在于思维方式的转换和正确目的语的输出。那么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多年的母语语言环境决定了他们无论使用母语还是英语写作都运用同样的思维方式构思内容、整理篇章、这就是母语正迁移效果。语篇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表层结构或结构层次中词、句、段等方面的联系,还表现在深层结构或意图结构层次中存在的语义中心。所以,在写作中注重语篇的深层次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语篇分析,学生才会对英文的线条式写作模式有深层认识,而不是以传统的中式委婉写作方式为中心,从而纠正英语写作中容易使内容阐述远离主题的错误。同时,对学生进行语篇策略和话语标记语等策略的应用,培养他们熟悉英语语篇结构的类型能力,有了一定的语篇理解能力,正确地转换母语思维,才能对英语写作产生正迁移作用。

(2)翻译写作法构建语篇。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都会无意识地将母语的思维应用到英语写作的布局谋篇上。对此,我们只能分析他们在写作中母语思维方式的弊端,通过思维方式的转换构建语篇。我们可以发挥母语的优势,在写作的观念输出时,把观点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思考,通过整合建构,然后通过翻译观点,丰富文章内容,减少脱题抓不住主题的错误。鉴于此,在实验班,教师在写作课中要求学生得到作文命题后,先用中文写出所有的观点,然后翻译成英文观点,最后再进行组合语篇结构进行写作。

3 结论

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母语迁移现象与受试者的英文作文质量密切相关,其错误主要表现在表层结构上。相应的策略将从如何减少表层负迁移和如何促进深层次的正迁移两个角度出发并被采用,通过策略培训,迁移策略在对英语写作产生了正面影响,学生的作文更加流畅,句型更多样化,词汇也更加丰富。而且,观点更清晰,论据更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然而,在语法方面,与预期不一致的是迁移策略并未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产生正面影响。本文通过实验证实了在哪些方面母语迁移策略能够在写作上起到积极的效果,这样学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母语水平和二语水平,通过二者的比较学习,了解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这样,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 209~31.

[2]Zobl, H. Markedness and the projection problem. Language Learning, 1983, 33: 293~313.

[3] 邓志勇. 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J]. 现代外语, 2002, 4: 408~417.

[4] 刘东虹. 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 外语教学, 2002.7: 62~66.

[5] 刘宽平, 周业芳. 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EFL写作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4.5: 107~111.

[6] 王立非, 孙晓坤. 汉语写作能力对英语写作质量的影响:一项基于中国学习者语料的实证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4: 24~27.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英语专业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