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2009-01-18刘晓亮

科教导刊 2009年19期

刘晓亮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看,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具有迫切性。农村文化建设要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农村文化是指农村人口在农村从事经济、政治、精神等活动中创造的具有农村独特风格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情感、心理情感、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农村文化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文化工作者的关注,各地也进行了实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即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农村文化建设是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1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作为改革的受益者,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但是,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没有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民得不到系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技术教育,群众对一些孰是孰非问题模糊不清。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正在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精神面貌和经济发展,如果任其滋长蔓延,势必阻碍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层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忽略农村文化建设的现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一是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工作认识不足,认为文化建设没有实际效益,很难体现政绩。二是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忽略了文化建设,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资金短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阻碍,难以对农村文化事业给予充分的支持。

(2)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出现流失乃至断层。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出现了流失乃至断层。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由于农村当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而且主要是青壮年,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人气。在基层农村,虽然有兴趣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村民数量相对较多,但由于大多数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专业文化人才,致使农村文化活动较难开展。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较少。文化下乡活动成效不大,社会力量办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农村演艺市场不正规,没有受到正确的指导。三是农民自主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对农民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的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导致其政治道德观念淡化,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不够完善。一方面,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文化设施是进行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场所,没有相应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就很难开展。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基础建设不多,导致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乡镇文化中心成为摆设,村文化室大多有名无实。群众文化活动缺场所,组织开展十分困难。与此同时,农村现代文化传媒设施落后,制约了农民对文化、科技的渴求,阻碍了农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文化建设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文化专业干部,很少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对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又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农村文化发展基本处于滞留状态。

2 构建农村和谐文化的的对策

(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能否改变,影响着整个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发展农村文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首先要提高认识,切实担负起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责,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克服纠正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确保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新阶段,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增加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文化经费,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

(2)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基本要素。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下转第106页)(上接第104页)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广大农民,保持其思想上的先进性。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用乡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引导广大农民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政策观念。加强法制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为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其次,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要从基础抓起,切实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从根本上遏制新文盲的产生。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生存和致富的本领。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多样化形式引导农民吸收先进文化,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市场的竞争,壮大民办文化产业。促使农村文化真正走进农村基层,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断巩固和扩大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3)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要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在农村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发展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工程,是提升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努力造就农村文化骨干,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农村文化队伍,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繁荣本地文化事业。其次要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既要依靠新科学和新技术、采取新形式,又不能脱离农村生产实际和文化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从精神层面看,就是要以灵活有效的方式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融合到农民的文化生活中去,帮助农民群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道德追求和思维方式。从物质层面看,农村文化建设既要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建设工程,文化建设的发展会有力地推进新农村社会的整体建设。展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景,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只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健全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面貌将会璀璨夺目。

参考文献

[1] 薛玉林.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8).

[2] 高文宇.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 贾琳,杨建水.提高农民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三农论坛,2005(3).

[4] 邱丽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