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重读

2009-01-18张桂丽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6期
关键词:岑参诗人

张桂丽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岑参十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这首离别诗作于天宝三载(744,三十岁)登第前,全诗如下: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

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明代钟惺评:“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谭元春)知之,因思真诗传世,良是危事。反复注疏,见学究身而为说法,非惟开示后人,亦以深悯作者。”谭元春批:“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来信矣,针线如此。末四语就将杜陵叟寄来信写在自己别诗中,人不知,以为岑公自道也。‘忆汝‘汝字,指杜陵叟谓岑公也。粗心人看不出,以为‘汝指弟耳。八句似只将杜陵叟来信掷与弟看,起身便去,自己归家,与别弟等语,俱未说出,俱说出矣。如此而后谓之诗,如此看诗,而后谓之真诗人。”(《唐诗归》卷十三)已故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对这首诗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从谭元春的批语看,他们对于诗家语也确是有体会的。不经他们指出,我们读这首诗,可能会有些迷糊,感到前言不搭后语,不知在说什么,也体会不到作者在运用诗家语的特点。……‘昨日山有信,‘遥传杜陵叟,从字面看,是山里来信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是信里传杜陵叟的话,似不必说成杜陵叟来信。倘作‘来自杜陵叟,才是杜陵叟来信。这信大概不是长辈写的,不便直说,所以绕个弯子,不说写信的人怪他迟迟不回来,而借杜陵叟的口来怪他迟迟不回来。……杜陵叟为什么要怪他‘还山迟呢?除了耕种时应该回来务农以外,还有别的用意,因为他不回来,杜陵叟只好‘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这首诗就把这些情事都叙述出来了,可是用的是诗家语,极其简练。”(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周振甫先生对岑参的这首《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的解读,受到很多人的认同,认为这首诗是“诗家语”的典范之作。笔者以为对这首诗的理解还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一、关于“遥传”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周振甫先生认为“用个‘遥传,说明杜陵叟跟他家不住在一处,隔得相当远。隔得相当远的杜陵叟都怪他迟迟不归来,那末同村的人家和家里的人怪他迟迟不回家,自然尽在不言中了”。周振甫先生认为这个“遥”字在这里是指杜陵叟跟岑参高冠潭口的家隔得相当远,这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地理上考察杜陵与高冠潭口这两个地方,“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雁塔区,“高冠潭口”在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东南,相距不过二三十里。而“遥传”一词在唐诗中一般指“很远的地方传来消息”,如高适《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岑参作于天宝二年的《感旧赋•并序》叙其早年经历:“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荷仁兄之教导,方励己以增修。无负廓之数亩,有嵩阳之一丘。”岑参于十五至二十岁之间(即开元十七至二十二年)隐居于嵩阳。此后出入两京的十年里(开元二十二年至天宝二年),岑参在“杜陵”置有一处别业(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雁塔区,本是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过着亦耕亦读的生活,如他有《过酒泉忆杜陵别业》、《宿浦关东店忆杜陵别业》等诗歌。“杜陵叟”可能是诗人在杜陵这个地方所结识的一位年长的朋友,诗人许久没有回家,好朋友便去诗人高冠潭口家询问诗人的归期,所以家人在来信中提到这件事情,这是很合情理的。结合首联“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可知家里来信告知农时已到,接着又说“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杜陵叟是诗人在山里所结识的一位朋友,山里来信也提到了杜陵叟这个老朋友还怪诗人回山太迟,所以用“遥传”。

二、关于诗歌主题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从题目上看,是一首离别诗,作于何地已不可考,但既然是兄弟分别之际,一定会引发手足离别之深情。唐人有别必有诗,如孟浩然《送洗然弟进士举》:“献策金门去,承欢彩服违。以吾一日长,念尔聚星稀。昏定须温席,寒多未授衣。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王维《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都极写兄弟别情。岑参的这首《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末四句:“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谭元春认为:“末四语就将杜陵叟寄来信写在自己别诗中。”(《唐诗归》卷十三)认为这四句是杜陵叟对岑参所说的话;周振甫先生也认为:“他不回来,杜陵叟只好‘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版)

他们都认为末四句是写杜陵叟对岑参的思念,那么这里就只有友朋之间的思念而看不出离别舍弟的依恋。就岑参而言,他对手足之情非常看重,如他在很多送别诗中都寄托了对在单父为官的兄长的思念:“单父闻相近,家书早为传。”

(《送楚丘曲少府赴官》)“吾兄应借问,为报鬓毛霜。”(《送人归江宁》)因此,这首诗中,当兄弟别离,诗人怎能没有一番离愁别绪呢?笔者认为“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两句不是写杜陵叟的感受,而是诗人设想兄弟分别之后自己的孤单无依:只能独自一人在潭边独酌,也无人林下对弈。可以想见作为兄长的岑参此时此刻内心的酸楚。诗人的情感虽通过“独”、“无”等字表达出来,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更为深沉的感情:“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这个“汝”也不是“指杜陵叟谓岑公”,而应是诗人对舍弟的称呼。“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道出了诗人回家后的形单影只,紧接着就抒发诗人对舍弟的思念之情:设想回家之后只能在东溪口“忆汝”,为什么诗人单单选取“东溪”这个地方呢?也许这个地方是诗人兄弟俩以前在潭边共饮、林下对弈之地,而现在回去之后,景物依旧,但人事不同,面对他的只有溪头鸬鹚,想到这样的孤独无伴与百无聊赖,诗人故着一“闲”字。因此,在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笔者认为“独”、“无”、“忆”、“闲”等字把手足之情表达得最为深切,诗人对舍弟的一片深情正聚集在这别后的长长思念。如果理解为这是杜陵叟对岑参所说的话,那么兄弟间的这种离别之情就不能得到体现。

由此看来,诗的首联和颔联“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应是诗人在向弟弟说明离别的原因:昨天收到山里来信,信上说现在到了耕种的时节应该回山;还听说老朋友还在责怪我回山太迟。这样,诗人把还高冠潭口的原因给弟弟交代得十分清楚:一方面是家里书信的催促,不回就有违农时;另一方面是远方的朋友对诗人晚归的责怪。这四句诗把诗人虽不愿离别但不得不分离的惆怅心理刻画得含蓄而又深沉。颈联和尾联诗人遥想兄弟分别后的孤寂与思念,借助想象来抒写心曲,将感情之舟推向了更高的浪峰,可谓情真意切,语短情长。

本篇写别离之情,构思新颖而不落俗套。诗人没有铺写那令人“神夺意骇、骨折心惊”的别离情景,却以自己的想象为线索,写了独自远行的孤寂凄苦,来表现依依不舍的手足深情,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岑参诗人
最帅的诗人
澳大利亚最有名的诗人是谁
“诗人”老爸
愤怒
山房春事(其二)
一时之辱成就了岑参
凉州月
又恨又爱是岑参
又爱又恨是岑参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