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楼心月”“扇底风”到“落花”“微雨”
2009-01-18冯婵
冯 婵
词里有关天气状况的描写可谓比比皆是,或是描摹景物、交代场景,或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天气描写时常在情感抒发方式、结构形式、个性风格、用语造句等方面体现出词人艺术技巧上的种种特色。在寄情诗酒风流的古之伤心人晏几道笔下,天气描写更是摇曳生姿、欲说还羞地吐露着词人的点点情愁悲欢。晏几道时常以巧妙运用天气描写来创造出奇特绝妙的艺术效果。笔者试图从天气描写的角度分析小山词,对其词中家喻户晓的名篇警句做些许新视角解读的尝试,以窥探晏几道精湛绝伦词艺之一二。
一、 虚写天气而得其神
概括说来,《小山词》中关于天气状况的描写有重虚写和多泛写的两个特点。所谓虚写是取天气状况之神韵,借用天气词汇叙写其他事物和情景,以达到一种巧妙的表达效果。比喻是虚写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把天气作为喻体与其指向的本体直接对应的修辞手法。简而言之,虚写就是借天气写它物。小晏关于天气词汇的比喻通常是注重取其形似,而虚写的关键则是在于把握其神。即摹写的重点并非是字面上的天气细节,而是取天气状况之情韵,结合丰盈的情感将其虚化。
如果说如周邦彦、秦观善作工笔画,那小晏则长于取其神韵的写意渲染。如晏几道的名篇《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一作影)风”,小晏用十四字把彻夜欢筵上的歌舞盛况,以及其中细琐微妙、曲折缠绵的情绪表达得如此妥帖,且辞藻优美、声韵铿锵、动人心扉。似实而却虚,宛如银幕上的电影,当前一现,焂归乌有;似梦而却真,宛如一首乐曲,使听者也仿佛进入梦境(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然而对这千古名句的解读则是历来众说纷纭。杨柳和月是实景,桃花和风是虚景,桃花是歌者手持之扇上所画的桃花,而这里的“风”则是众人纷争的关键点。沈祖棻先生在《宋词赏析》中解释道:“悠扬宛转的歌声在其中回荡的空气。歌声在空气中回荡,歌声停了,音波就消失了,似乎风也歌尽了。唱时有时以扇掩口,其声发于扇底。”并以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指花香在头上扩散,为旁证,认为他们是注意到了空气(风)能够传播气味和音响的物理学作用,而在文学创作中利用这种作用来成功地表现了各自想要表现的意境(沈祖棻《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而王双启先生则解读为歌者手持桃花团扇而唱,美妙歌声从扇底传出,似是暖洋洋、软绵绵的春风吹拂(王双启《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年版)。也有学者认为,风是扇动桃花扇之风,词人把由于长时间挥动而渐渐止息的歌扇,想象成是歌声耗尽了桃花扇底飘出的风,从而形象地描写歌声余音缭绕,突出歌舞热情之浓和历时之久(许金华《“舞低”“歌尽”出境界——晏几道(鹧鸪天)名句试析》)。相较而言,本文更倾向于沈先生的解释,但若真是把风如此落实地理解为物理学的某种原理,似乎也多少有些煞词含蓄唯美之风景。试将“风”理解为一种艺术加工的虚写或许更为妥当。此处是根据“风”、随意吹拂,无处不致,又轻柔灵活等特性,取其缠绵缭绕、温柔怡人的神韵,来借言歌声之婉转悠扬。再如《更漏子》(柳间眠)中的“遮闷绿,掩羞红,晚来团扇风”,写少女游春之情景。王双启解读为:女子手持团扇遮闷掩羞,团扇上当绘有红花绿叶,故云“遮闷绿,掩羞红”也。而对于此处的“风”却未详解。如若理解为自然界的风,那又为何与团扇连用。难不成如同《菩萨蛮》(娇香淡染燕脂雪)中“满地落英红,万条杨柳风”的吹过杨柳之风一样,但此风若是吹经团扇的风,显然不太合情理。结合全词的情境,此处也不应是团扇扇出的风。而如若将其理解为天气虚写,根据“风”随意吹拂,无处不致的特性,取其缠绵缭绕的神韵,借言女子因离别相思而萦绕心头的愁绪,烦恼忧愁随着团扇的一遮一掩之间郁结胸中无法释怀,如此理解似乎更合情理。
从上述两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天气现象的虚写表现了大不相同的各种情景。天气现象的特性既是恒定不变的,又是复杂而多面的,词人通常可以根据各自表达内容和目的的不同,抓住适合表达效果的天气现象的某个局部特征,取其合乎欲言说本体的神韵,来进行有目的的个性化虚写。
二、 泛写天气而表其情
小山词中天气描写的另一特点是天气泛写,所谓泛写者,是指摹写天气状况本身,把天气泛化成无时无地不在且与人相对的客观永恒自然物,它既作为全知视角的观察物见证和旁观人的经历,又作为独立而永恒的自然,亘古不变又周而复始地循环出现,与沧桑变迁的人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以巨大的内部张力,增强艺术表达效果。
泛写的天气既可以作为人世的见证,又可以作为客观的自然物,与沧桑人世形成鲜明对比,通常给人物是人非的心理感受。后一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晏几道今昔对比类的词中,在睹物思人的情景模式中,天气状况的描写时常作为联系今昔之“物”,如《洞仙歌》(春残雨过)中的映照稀疏梅枝的月光,又如《菩萨蛮》(相逢欲话相思苦)的“月满窗前路”,再如《浣溪沙》(翠阁朱阑倚处危)的“月华风意似当时”。这些关于天气状况的描写通常是有如定格画面一样的静态情景。当初的一切包括天气状况,都牢固地印在记忆深处,再次见到某个与记忆中往日某局部情境相似的画面时,便自动对应了脑海曾经烙印下的画面,与这画面相联系的种种故事和情愫便一并萦绕心头,引发无尽的思念和伤感。天气是恒久不变的自然物,总会按照季节和时间的更替而有规律地循环往复,而人世变迁,昨日往事却是一去不复返,自然天气可以再现,往昔故人则不得再见,这永恒不变的天气情形与瞬息万变的人生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赋予几字简单的天气描写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
对天气状况之泛写的妙用,可以在晏几道的一篇极具代表性的小令《临江仙》中见到。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描述的是繁华热闹之后的空虚寂寞之感,上片写今日相思,下片写当时相见。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联是小晏词最出名、最广为传诵的词句之一,但这两句却不是晏几道的原创,而是完全借用五代翁宏的五言律诗《春残》。我们再看翁宏原诗: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必须承认,这两句在翁宏原诗中虽也能算是出色的语句,但整体上算不得十分精彩,而移用到小晏词中则大放光辉,成为了“不能有二”的千古名句(谭献《谭评词辨》)。究其原因,根据沈祖棻先生的解释,大致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对某一句诗进行评价,除了它本身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之外,还必须看其与全篇的有机联系如何”,其二是由于诗、词自身的风格不同,而此两句更符合词的风格(沈祖棻《宋词赏析》)。沈先生的解释是中肯的。
然不妨试用本文所论说的词中关于天气的泛写观点来解读,于这一联内部,落花、微雨、燕都是属于恒定不变、周而复始的自然物,是与聚散无常的人世相对的。别后寡居之人孤独的驻立,与年年岁岁循环无尽凋落后还会再开之花、落下后还复再来之微雨、秋去春来的双飞燕,形成了鲜明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正是由于这种对比的存在,使得极妍美的景中融入了极凄婉的情。因此对于天气的泛写在此两句中是成功的。于整体篇章中而言,小晏的《临江仙》是在言说一种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翁宏的《春残》重点在惋惜春之将去的同时发出“经年梦亦非”的关于岁月蹉跎的感叹。“落花”两句在两首诗词内部所处的位置也大致相同,都紧接在描写眼前景致之后出现,并且直接引发下文,前者是引出对于往昔的回忆,后者是寓目而发的叹息。不同之处在于晏几道将天气泛写成了恒定不变的自然客体,这种泛写并不只是局限于这一联内部,而是在整首词中都有所体现。开头两句是对于离散后居所的描写,属于变幻无常的人世。第三句去年逝去的春天,今年又回到人间,属于永恒的客体自然。接下来一联名句是有限的人世和无限的自然相交错的矛盾体。下片的开头三句是回忆当年初见时的情景,是对无常人世的回首,最末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明月是恒定常在的自然物,是当时照着佳人归去的月色,是旁观一切往昔的见证,又是与一去不返的人世相对立的永恒存在的客观自然物。如今明月依旧在,而佳人、从前的欢景乐事则早已灰飞烟灭化为“昨梦前尘”。整首词的这种有限人世与无限自然的对比,以及收束两句关于明月的又一处对天气的泛写,与“落花句”一联一同构成了情感基调的和谐,结构上下呼应的整体完美效果,也正是这种内外呼应的人世与自然之对比才使得语言的内涵和情感的张力达到了最佳效果。而翁宏原诗全文上则是较为平淡,没有这种多重的对比及其矛盾的张力。这种对于天气的泛写,应该可以算是晏几道成功栝翁诗,成就名篇和捧红名句的一个重要因素。
晏几道在作词时或者并无明确的这种虚写、泛写天气的主观意识,但却潜在地将其妙用在词中,从而获得奇妙绝伦的艺术表达效果。至于运用天气虚写、天气泛写的内在原因,或可推究到古人之文化心理及历来文学传统之积淀。探究相关问题是极为有必要的,但却必然要求学人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然因笔者学养所限,此刻唯有奉其为努力之方向。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