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论教育模式
2009-01-18李建红
李建红
摘要系统论强调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荣辱观,八项要求是从人们的生存大环境到思维与行为方式再到人际关系原则、自我约束与管理层层递进的体系化规范。理解荣辱现,最重要的是体会“自我”与环境息息相关的关系。破坏了社会文化环境、“自我”的立足点也将失去。实施荣辱观教育要从自我教育和外在约束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荣辱观;系统论;教育模式
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后,荣辱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一次指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荣八耻明确了当代社会生活的道德原则,大力开展荣辱观教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这项教育?笔者认为以系统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引领荣辱观认知与教育是一种全面、深刻、具体有效的教育模式。
一、荣辱观理论的内在系统结构
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八个方面,但仔细分析,这八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相互关联又步步深入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包括前两句话,首先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对待祖国和人民的态度,热爱祖国是人伦中最高的境界,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观,历史证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保持强大民族凝聚力的最关键的民族精神。人民是祖国的代表,是祖国的主题之一,因此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如果说爱国是抽象的观念,那么“服务人民”就是对爱祖国最具体的表现。
第二个层次是第三、第四两句话,“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两句话强调了崇尚科学和辛勤劳动,科学是思维方式,劳动是行为方式,科学是从思维角度来训练人,劳动是从行为上入手培养人。崇尚科学在当前的价值是针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在一些人中出现的封建迷信抬头的现象。所以崇尚科学和辛勤劳动这两项内容是如何评价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价值标准,也是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生活最根本的依据。
第三个层次是第五、第六句话。“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团结互助与诚实守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商业社会提倡争利,但过分求利会产生损人利己的现象,造成恶性竞争。可以说互助互利是行为的结果,守信是承诺,也即我的语言是守信的,我不会因为利益而改变。因此这两项内容是指导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价值原则。
第四个层次是第七、第八句话,“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遵纪守法和艰苦奋斗,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遵纪守法的原则从个人角度来讲,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社会的要求,达到自由与限制的平衡。这八项规范综合起来,是从大的生存环境到行动与思维的方式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和个人生活的要求,组成一个完善的,互相联系,又层层深入的道德价值体系,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
二、荣辱观教育的系统性思维
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由无数个人组成,而每个人又生活在家庭、学校、朋友圈等等这样的小系统中,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同学或朋友,进而最终会影Ⅱ自到整个社会。而人怎样作用于环境,环境就会如何反作用于个人。所以人的修养不仅是为别人,不是为了别人不打架、不骂人,不是为了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才有规则,而是为了每个人自己的好处。有时候不会马上感觉到这种互动的影响,比如欺负一个弱者,对方也许不会反抗,但这种恃强凌弱的心理习惯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建立了,德行就已经被破坏,那么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不断积累这些恶的因素,最终遇到的反作用力也是很严重的。比如占小便宜成为恶习后,在今后的工作或重要场合,这种恶习往往会不自觉地显露出来,会让周围的人产生排斥感,将来在商业活动中这种习惯会让人失去商业信用,在政治活动中会失去政治信誉。总之,人们常常以局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以为占小便宜是有利而无害的,在一个短暂的时空里,人们没有看到这种行为的危害,而从生命的长河、从社会这样一个广大的视角来看,人们就可以看到这种短视的危害。
任何道德规范都是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是人们将生活实践中大家认同的符合人与环境互动最好的方式以文字规定下来,在多数情况下,这种规范是合平人性、合平人与环境互动需要的。而规范的建立,同时也给予人们一种内在约束和压力,并建立起社会舆论。由此,在对一个人行为的评价中,这种内心压力和外在舆论压力会双重出现,这些压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凡是违反规定者,内心的良心谴责会一直存在。即使不存在这个内心谴责,这种违反规定的行为也会让周围人对他的看法完全改变,进而改变这个人的人生轨迹。所以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建立一套行为规范并确定规范至上的信念,人类社会的道德才会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由于道德的作用,人类社会也才能真正实现全体的成员的和平生存与和谐发展。
三、荣辱观教育因素的系统结构
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可以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是向内用功,时时反省,以个人的起心动念为修养的立足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另一个是从外制约,以道德规范和社会期待来约束人,以行为合乎社会的期待来塑造人。这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自律和他律两个教育因素结构系统。
自律系统细分下去又包括五个组成因素:第一是志向,志向是自我教育的根本动力,没有志向,一个人就没有自律的欲望,而明确的志向,可以让人们有克服万难的信心和力量。第二是觉悟,一个人的自觉能力是自我教育的工具,没有觉悟,人就不能自知,就会被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冲得东倒西歪,迷失方向。第三是目标,没有具体的目标,就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不知道每天要做什么。第四是行动,要坚持不懈地实践下去,必须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时时检查现实情况和目标的差距来决定下一步的行为,用实践的行为来形成好习惯。第五是循环,反复实践以重复性行为使有意为之变为下意识动作,形成自己的习惯,达到改变自我,习惯成自然的目的。道德自我修养的关键是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用行为改善来养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转变原有的习惯,达到从有意识训练到无意识的境地,习惯成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德行,而不是偶尔为善或纸上谈兵。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德行,能够把荣辱观深入内心,他的个性也就改变了,而个性决定命运,所以说能够改变德行习惯,也就改变了命运。
外在制约主要是由学校实施的德育教育,这个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直接教育是对学
生的行为直接引导、规范,包括课堂教学、行为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相关活动的组织,体现禁与行两种要求,通过区分善恶、令行禁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直接的规范。而间接教育,是通过学风、校风以及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它包括教师的为人师表,各种课程中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塑造、校园的文化品位与精神氛围等等。
直接教育直接涉及到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有明显的短时间效果,但如果违逆学生的内心期望,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容易发生对抗或弄虚作假的行为,因此直接教育既要有共性的目标,又要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基础。在荣辱观这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课堂讨论等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启发学生自己明确道德对个人成长的好处,正确认识“我”与环境,“我”与祖国和人民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这是所有道德最为核心的本质,“我”究竟是要怎样存在。每一个人只有尽到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相应的社会约束,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所谓自己,是不能够骄奢淫逸、违法乱纪的,否则社会的混乱必将导致个人的危机。一个人在放纵自己的同时,就是在破坏环境,就是在破坏自己的立足点。其次,作为教育者,首要的一点是以身作则,教育管理人员自身要符合八项、符合道德标杆的要求。所谓以德治校强调的是表率示范,领导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级,首先是自律要严格,“治国治校”首先要“治己”。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身教来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再次,要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艰苦奋斗做起,从克服自己的骄奢淫逸做起,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身修”而后才能家齐、国治、天下平。
间接教育除了校训、社团活动、校园风气等,有些部分似乎和学生的德育没有关系,例如图书馆、食堂、教师的素质、校园的绿化整洁、文化氛围、校工的服务态度等方面,其实他们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些环境与气氛的营造,需要学校本着荣辱观教育的目标进行统一而系统的安排,让所有的教育要素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营造出一个进取和勤俭的氛围,形成学校的荣辱观教育特色,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方面都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从环境的影响里养成知荣辱、明是非的道德行为。
总之,在德育教育中,如果我们能以系统论的思维来把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会使德育教育更有成效、更加深入而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