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和哭泣的哲学
2009-01-18梦佳
梦 佳
齐豫有首歌是这样唱的,
我不知道这个小孩是不是一个礼物/但我知道我的生活不再原地踏步/陪他长大给他很多很多的爱/让他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因为一个小孩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跟星星一样奇异/一样发着光/跟水果一样新鲜/花儿一样芳香……
我想为人父母的都曾体验过这种奇妙且喜悦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艺术家而言
则成为了创作的源泉。董书兵近年来的“同一首歌(哭泣的孩子)”系列作品便源于此。
倒着出生的孩子,被接生的护士放在手术台上的孩子,睡觉的时候还委屈地扁着嘴的孩子,在摇篮里哇哇大哭的孩子,脸涨得通红,皱着眉头,晃着小手小脚哭泣的孩子……每一个被定格的哭泣瞬间都成了孩子们对世界的宣言。
哭泣对婴幼儿来说更是一种生理语言,对于这种语言的理解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退化。所以当他们尚不会用语言来明确表达自己的感觉时,他们的哭泣对于成人而言有一种神秘性,是不是饿了,还是尿了,或者是病了?然而,成人对于孩子的哭泣加诸了更多正面的情感价值,一种生命活力的象征。
是的,他们的哭泣为世界带来诞生的喜悦!
从哭泣中体验到欢喜。这恐怕是“同一首歌”系列作品中,董书兵这位为人父者最希望与观众分享的情感,也是他的作品中不时闪现的朴素的辩证观。
试想一下,如果人类失去了哭泣的本能,将会怎样?
人体内过多引起烦恼情绪的激素不能通过眼泪排泄出去,愤怒和刺激无法被释放,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的爆裂;缠绵悱恻的故事缺乏了眼泪的滋润,显得苍白无力,人类也许还会觉得恐慌,因为他们知道有一种感觉叫哭泣,但是却怎么也找不到它,当他们找不到“哭泣”的时候,他们甚至都找不到“笑”了。
正如“喜极而泣”这个词说的是一个简单的矛盾转化的原理,那么当我们撇去种种成人化的臆想的伤痕,哭泣可以很简单,很纯粹,也很令人放松。让孩子拥有属于孩子的灵魂和梦!让他们哭得更可爱一些,也哭得更真实一些。这正是董书兵的作品与诸多同样以婴儿为题材的作品相比的独特之处。
然而这种哲理式的思考,促使了董书兵对于这一题材的深入探索。材料和技术逐渐不成为作品的重点,形而上的观念被抬至最高层。艺术家试图将生命成长过程中与外部世界产生的各种内在联系,以孩子的视角来呈现。这里面有发现的喜悦,有安全感和依赖感,有小小的挫伤和疼痛,也有艺术家对生命长短轻重的调侃与思考。
如若艺术家可以一直在一种单纯的状态里思考和创作,我相信,孩子的世界里可以衍生出很多很多纯净的富于哲思的艺术作品。这些孩子,不仅仅会哭泣,也会害怕,气恼、羞涩、欢笑、叫喊、蹦跳,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肆无忌惮的。哭泣随心,而不应为了使其成为一个符号而哭泣。
那么,且让我们继续在齐豫的歌声中体验董书兵的作品:因为一个小孩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跟星星一样奇异/一样发着光/跟水果一样新鲜/花儿一样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