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票券见证神州变迁
2009-01-18管如莉
管如莉
翻看南京的周国巧老人多年来收藏的“老票证”,联想从1949年到2009年,共和国经历着艰难曲折、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又带来了许多的变化,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这批老票证成了最好的见证者,它浓缩了新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掀开这一张张票证,见证的却是一张张真实的或喜或悲的人间表情!
2009年1期,本刊曾刊登《月静人安“侨之家”》一文,文章中提到社区展览的旧票证让人大开眼界。五花八门的旧票证,浓缩了过去那个物资短缺时代的历史,对比今天的“无票时代”,令人百感交集。这些旧票证共有1.7万多张,分属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是周国巧老先生收集的,其中也有侨眷和其他居民的奉献。
8月的一天,记者赴月安社区对周国巧老人进行了专门采访,了解了很多关于票证的故事。
50年收集1.7万老票证
走进位于月安小区社区会议室,看到周国巧带来老票证集粹,仿佛走进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大大的会议桌上摆放着老人几十年来的珍藏———近50年时间收集起来的1.7万多张老票证,这些票证中,有粮票、布票、纺织券、糕点票、烟囱票、白菜票、鞋票、饼干票、糖票、油票、鱼票、肉票、回民肉票、大豆票、盐票、酱油票、手帕票、肥皂票、火柴票等几百种。
在副食品公司任工会主席的周国巧,早年与票证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故事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票证人生吧:
我是1942年9月12日出生的,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作为家中最小的我,我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对我的工作和收藏都十分支持。
1961年我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关系,一直与票证有着密切接触。因为我所在的副食品公司负责印制各种票证,因此一些珍贵的稀有品票证,我都有机会接触到。工作的几十年中,我还借着到各省出差的机会,饿着肚子省下全国粮票,去交换各地的地方粮票。
每当一枚枚我未曾见过的票证放到我手心时,都有一种莫名喜悦和激动。直到2002年我退休时,我才开始全力搜集各种老票证。
记得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安徽,经常听说有人因粮票短缺,太饿了就到馆子抢剩饭吃。那时我去安徽出差,很担心遇到有人抢饭,但却听到了更为骇人听闻的事情:由于当时处于3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出现了一些人饿死街头的现象……
去安徽出差以后,对小小票证有了比一般人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情。我经常想,每一枚票证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如果把不同时期的票证都收集在一起,不就是一部生动的国家发展史吗?从此我开始把业余时间都放在了收集票证和建票证档案这件事情上。
我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里并不富裕,为了省下钱去收集票证、研究票证,多年来我一直省吃俭用。我喜欢用手中的全国粮票,换取各地的珍贵票证,用此方法我收集到不少江苏、安徽“文革”时期具有名胜古迹图案的珍贵票证,还向同行收集到了各省早期粮、油票和稀缺的“样票”和“版票”,以及1996年重新印制而没有发行的新粮票。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我还学会了从废品堆里淘宝。有一次单位清理物品,我当时刚好路过,忽然看到有一批1市斤的定额肉票,背面是盖了大红印章的文件。我眼睛一亮,趴在废品堆里搜寻出很多张这种特殊的“票证”,使得这些东西成为如今珍贵的“孤品”。
改革开放前期,由于对发展形势估计不足,印制了大量的肉票、蔬菜票等,准备往下发,可是由于供应越来越充足,于是这些票证便取消了。崭新的票证扔掉又可惜,于是单位利用了这批“票证”,在前面印发了通知、考核单、文件等。就是这种特殊的票证,成为如今的老票证收集中比较“特殊”的物品了。
我还曾利用各种关系,从部队干部处得到了一张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饭票”,上面赫然盖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的方章。据说在销毁军用粮票之后,这种军票已经绝迹,对我来说实在是弥足珍贵。
看票证谈结婚、春节巨变
在那个时代结婚,一般都要求有“三转一响”,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而这些东西的购置,也是需要凭票购买的,不但需要自行车票、钱,还需要工业券。周国巧当年结婚,因为弄不到这些东西,只能凭着结婚证领了家具票、床票、板凳票,还有糖票4斤。如今拿起结婚补助票券再看看,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那个年代。票证上面印着大红喜字,边上盖着大红印章。
看着过去时代的结婚补助票,周老笑着说:现在的日子可不比从前了,前几天我看报纸上说,现在的年轻人结婚花费高得不得了,在普通的城市中,结婚一般得花费12.49万到22.56万元不等;就连西部的城市,结婚花费也得在10万元以上。这些结婚花费主要是付购房首付、装修、购买家电家具。
不过,婚后的周国巧还是需要一辆自行车。于是从商场的亲戚处,托关系买了30张工业券,配上半年的工资156元钱和早已捂热的一张“自行车券”,推回来一辆全新的永久牌自行车。骑上崭新的自行车去上班,那感觉就像如今开辆宝马车去上班一样。有了车还要有表,当时“上海牌”手表是名牌,同样要有手表券、工业券,才能买到。
对于收藏票证,周国巧说发生在自己身上,与票证有关的故事很多,也很难忘。在收藏老票证的这些年,时代在发生着飞速地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老三件”,先是换成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如今孩子们结婚,已经换成电脑、车子、房子这“大三件”了。由凭票证和批条购买,到后来取消票证,现在的日子简直是太方便了!
在和周老聊天中,得知他正在准备“春节”的票证专题。解放后人们过春节时各地所印发的票券五花八门。在众多春节票证中,有一张很特别,那是一张印制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春节票券,不到巴掌大小,使用的是粗糙的纸,可以看出当年物质极度困乏的程度。即便如此,为了烘托节日的喜气,票券还用喜庆的颜色来印制。正中写着“欢度春节”,顶端用红线条勾勒了两盏灯笼。这是当地1961年发放的春节供应券,凭这张小小的纸,人们可以在指定的商店里购买到年货。
春节时全家人可以吃到什么东西全看这张票券上印着什么内容。在这张供应券上一共印有6项:豆腐1斤、肉8两、酱油2两、豆芽1斤、粉条半斤、食盐2两。
对于整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家庭只有在过节时才能享用到这些物品。那年头不像现在,极少有三口之家,一个家庭七八个孩子也不少见;但不管有多少人,就这一张券,而且只有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才能领到。对于没有票券的人,纵使拎着一袋子现金也买不到东西。
但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在春节时能购买到的东西也有很大差异。在另一张1963年印的春节供应券上,印有:红豆腐、豆腐、豆豉、豆瓣酱、豆芽、食糖、糕点、变蛋,8样东西。而1963年的南京百姓,春节时吃到的则要好一些。在一张南京市副食品局印发的供应券上,有肉票、羊肉票、水产票、四色糖票、糖果票、荤年糕票和糖年糕票。
这时,周老的手机响了,他拿手机的时候,却从口袋里掉出一张未用的超市券来。他接完电话,拿着这张超市券说,“现在过春节,购物也都流行送券了。除了这超市券,就连春节去商场购物,也都是‘买200送200元,以前是物资不足限制人们的购物才发的票证,可现在是为了让百姓多消费,发放的‘赠券,目的就是让百姓多消费多购物。现在春节各种需求都富足了,送礼都不知道送什么了,还有很多人在春节的时候就买些‘消费券,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采购些物品”。
但这些票券随着物资供应的充足,便渐渐地截止使用了,就收集不到了。周老说,在南京最早停止使用的是1983年的蔬菜供应券;接着,粮票在1994年4月就截止使用了,而布票、工业券、副食品券、副食品证、布票、线票早在1984年就不用了,停止使用以后,这些老票证的收集也变得十分困难;烟草供应券则是在1986年4月截止使用的;在此之后,备用券、粉丝票、豆制品票、糖票、盐票、机轮酱油票都是在1990年停止使用的;而牛肉票、肉票、农村返回肉票则一直使用到1992年1月,这以后想要收集这些,也很困难了。
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的GDP总量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发展到2000年的接近于10万亿元,年均增长高达9.7%。国际上没有这样的先例。旧票证的淡出与新购物券的诞生,不正是国家翻天覆地变化的折射吗!?
新旧票券反映时代跨越
周老在收集绝迹票证的背后却是喜人的变化。从他的孩子买房买车买家电,到日常自己和老伴买米买菜买水果,尽可以货比多家。从这小小的吃上,也可以看到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前购物,不但要凭票才能买得上,更别提有选择性了。现在,人们吃、穿都是讲究“品牌”、“档次”、“品位”,肉要吃“放心肉”,鸡要吃“土”鸡,蔬菜要吃无污染的,买食品要看是否打上了“绿色”标记。
再看看周老收集的这1.7万张票证,虽然已经花掉他半生的积蓄,但是他仍感觉到做这件事,很值。因为每收集到一张老票证,就打内心里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优越。
中国人俗称的“开门七件事”,几乎每天都离不了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匮乏时期不仅米、油,其余的也都发行过票证。这类票证,周国巧收藏中也有。其中,“酱票”还包括酱油、芝麻酱;“醋票”多在喜食醋的山西地区;“茶票”常见于以奶制品、肉类为主食的少数民族地区。
“粮票”中,周老收藏的最小面额是一张“半两粮票”。“半两”相当于五钱,当时是16两1斤,这半两其实只够买一根价值2分钱的油条。那个时代,每人每月的粮食是限量的,每人一顿早餐也仅能吃到“半两”的粮食!这种“袖珍”型的“半两”粮票,据说是专供买油条时不找零使用的。
在所有凭证限量购买的物品中,大概数粮食最重要了,所以粮票的发行范围很广。周国巧收集的全国各地的粮票,有省级的、市级的、县级的。“级别”最低的,当数一张“内部流动粮票”。
布票也是一种重要的票证。除了普通布票,在周国巧的藏品中,还有“结婚布票”、“生育布票”等。繁杂的布票中,面额也很小———“贰市寸”!
翻开周老分类集合的众多老票证,一枚枚或方或长的票证,不留情地揭下了历史的疮疤: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曾经是那样的困乏,然而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又是如此巨大……现在,退休在家里的周老常常会在家人的帮助下,将收集到的这些老票证分门别类,张贴在大块展板上,带着它们到社区、学校等处义务展览。
2009年8月,在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奥体小学展出后,收到了南京市内更多家小学的邀请,希望能将这珍贵的老票证带去学校,让学生们了解过去。其实,这正中了周老的初衷,因为他也想用这些老票证它来告诉更多的人,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老票证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随之而来的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票证”又重现生活:2009年1月19日杭州推出旅游消费券后,南京、安吉、宁波等地频频出招,推出总额数亿元的旅游消费券。至此,长三角地区刮起了一股旅游消费券的强劲“旋风”;南京市政府也以摇号方式向南京市民发放2000万元的乡村旅游消费券,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倍的增值效益;与此同时,苏宁电器也在南京22家门店向消费者免费发放1000万元家电消费券,以促进家电消费。任何人只要获得消费券,均可享受到优惠;随后,南京市春季房地产商品交易会上,房产商又发放了购房消费券,面值分别为1000元、2000元、3000元。在购房时,可使用相应金额的消费券冲抵购房款,此举大大拉动住宅的消费量……
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被一个道具联系了起来———票券。如今要找到“新时代”票证并不难,买车、买房、买优惠家电自不必说,就连去商场买东西,去麦当劳、肯德基吃快餐,去宾馆、娱乐场所消费,也都离不了五花八门的购物券、优惠券和各式各样的贵宾券、服务卡。只是如今的这些新票证,并不是物质匮乏的象征了!
6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崛起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而这些宏大变化,正是从一张张新旧票券中体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