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要积极应对经济困局
2009-01-17周民良
周民良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仅需要从国家宏观层面构筑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科技新体制、新机制,也要从微观层面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员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
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应对金融危机的基本思路,就是着眼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利民生,通过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支持时,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能置身事外,应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推动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展露才华、奉献智慧、作出贡献。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推进了工业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实现从少到多的转變,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支持下加快了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而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下一阶段的竞争现实,要求中国经济实现新的转变,就是从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这一转变的实现,必须从主要依赖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转向更加依赖科技创新。
在供过于求的市场背景下,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科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方向在科技。面对国民经济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
我国目前还处在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阶段,也处在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一定是科技需求的快速扩大期,当然也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来说,没有技术追赶的实质性突破和技术差距的明显缩小,经济追赶就受到限制。反过来看,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对全球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比较清楚,各类产业与发达国家“点对点”的技术差距一目了然,这可以减少研发弯路,是实现技术追赶的有利条件。
推动科技创新必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国家的科技资金、技术力量的配置方向,要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的需要,向重点产业的先进技术前沿配置,向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区位配置,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撑领域配置,向能够多出成果和出好成果的中青年群体配置。以解决技术难题、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技术设计、提供技术服务的努力,为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基础支持。与此同时,针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诸多需求,也应重视将资源向公共服务的技术需求配置,向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的技术领域配置,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必须推动体制改革。从本质上看,凝结在产品中的技术竞争是争夺消费者货币选票的横向竞争,而我国目前的技术投入与产业技术关联关系还依赖于纵向配置。企业需要的横向技术支持,研发机构不能有效满足;而研发机构提供的向上负责的论文、产品和专利等成果,企业又难以利用。这种市场错位型的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必须加以改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还必须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通产业资本与技术资本之间的横向联系通道,以资本为纽带对企业和应用型科研院所的分离关系进行有效整合,以体制与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与产品质量的升级。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仅需要从国家宏观层面构筑服务于科学发展的科技新体制、新机制,也要从微观层面形成有利于科研人员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做到此点并不容易,一些公器私用、随意设置规则以及随心所欲进行“内部人控制”的咄咄怪事并不少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领导。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加快形成科研院所公正、规范、透明、合理的新体制,促进科研院所转变职能,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