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才子如何登龙门

2009-01-17银瓶盛雪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9年1期
关键词:推荐人才子知音

银瓶盛雪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唐太宗看着那些来考试的书生们络绎不绝,曾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给了无数书生踏入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可是,唐代科举制度只是初步发展,还很不完善,甚至没有封卷头的规定。参加科考的考生们一定要得到当权者的推荐,否则便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读书人若要从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权贵们的荐举和提拔,而且推荐人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考成绩。

于是举子们与时俱进,为了找到最好的推荐人,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一旦受青睐,就是好的开始,举子们的科考便成功了一半。

也有人不屑于此。写下千古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本是将门之后,文武全才。他很自信,不肯依靠家中背景和走高官门路的途径为官,想要完全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位列公卿。他没有想到这是条死路,走到底也只是在死胡同里打转。当他想明白时,周围的人早已发达,他这才悔悟错过了时机。他穷困潦倒几十年,直至年过半百,等到好友颜真卿当上宰相,靠颜相的举荐,才混了个小官。金子总能发光,后来他在安史之乱中一层所长,做了节度使。

在唐代才子的登科故事里,最有意思的恐怕是王维的中状元。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东坡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他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和多种乐器,并不是广为人知。他的音乐才能直接促成他找到了最好的推荐人。

当时,尽管王维已是名满京华,可要达到做官这一步,就必须去应考。在准备应考的时候,王维对于这种神秘森严的科考也是心中惴惴,大有前途未卜之感。

恰恰这时王维听说有位诗人张九皋也是小有名气,是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的弟弟。据说张九皋已经走通了当朝权势煊赫的太平公主的后门,而公主已答应让他榜中头名。这对王维而言,是个坏消息,因为他也很想得第一。

王维有一个好朋友,是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当李范得知王维的苦恼后,对他深表同情。李范说:“太平公主的势力很大,我们如果硬争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要从长计议,再想想办法。”李范在屋内踱来踱去了好一阵子,忽然高兴地说:“有了!公主很喜欢音乐,你好好地弹熟几首琵琶曲,我带你会见公主。”

5天之后,李范让王维打扮成伶人的模样,夹杂在伶人的队伍之中去见公主了。公主的府第正在宴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王维与众乐伎翩翩起舞。王维眉清目秀、儒雅风流,超凡脱俗,又处在乐伎中显著的位置上,很快就引起了公主的注目。公主问李范:“他是什么人?”李范回答说:“知音人。”公主听到这一回答,未免觉得蹊跷,于是接着问:“既为知音人,所知何音?”李范说:“妙解琵琶。”公主令王维奏上一曲。王维弹奏了一首自己创作的名为《郁轮袍》的新曲。一曲终了,满座皆惊,大家都十分赞赏他的演奏,同时也都很喜欢这支别有新意的曲子,公主尤为感到高兴,颇有“知音”之感。

李范看事情进展顺利,立即抓住机会向公主进言:“王维不仅精通音乐,诗文尤其出众。”此时,王维立即将自己预先写好的十首诗呈送公主一阅。公主边看边称赞说:“这些诗我过去也都见过,只以为是古代贤人的佳作,没想到出自少年的手笔,王维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才。”李范又乘机进言:“王维心气颇高,此次科考他誓得榜首。”公主当然明白话中的含义,她笑了一笑,对身边的王维说:“放心去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会不居榜首的。”

这一年,金秋放榜,王维果然高中第一名。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核实,很多学者认为是后人杜撰的。能确定的是,王维和岐王关系确实不错,新旧两唐书上都有记载。王维的诗文是公认的,两唐书上提到当时某人有文采,多写到和他有唱和。可见当时的文人颇以能和王维唱和为荣。即使靠学识,状元也该属于他。当然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让我们看到了唐代才子的登龙术。

唐代是产才子的时代,才子如恒河沙数,在唐代做才子不容易,从做才子到做官亦非易事。才子们必须取得权贵们的推荐,就像现在出国读博士需要有导师的推荐信一样,越是有名气的老师的推荐信就越有效。没有权贵们的荐举和提拔,就没有才子们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唐代的才子们并非书呆子,他们为取得最好的推荐,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技艺,堪称全才。

编辑梁宇清

猜你喜欢

推荐人才子知音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新疆新源实行领导干部推荐责任制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人民的名义》我最喜欢的角色
2014大盘点
才子为何难提拔
宁为干将,不为才子